6月1日,深圳、香港正式实现公交、地铁“一码畅行”。 往来两地的游客和居民可通过扫描深圳通二维码便捷支付; 年初,深圳机场航站楼开通至香港市区水路航线,一小时直达香港中港城航站楼; 3月,深圳通首次推出深港联乘服务,跨境巴士与国内巴士、地铁实现“一票联程”……加速深港交通一体化,是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取得更大成就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区。现代化。 当前,深圳正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机遇、大文章,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切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努力建设展现更大业绩。
重大合作平台是激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泉”
重大合作平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载体。 深圳正以此为牵引,加快推进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
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这个高水平对外开放枢纽,共推出制度创新765项,其中76项已在全国复制推广。 在交通领域,创新航运服务支持措施,支持前海加快发展具有高端要素的现代高端航运服务业; 支持前海涉税服务业创新发展18条措施出台,加快大湾区高地涉税服务业发展; “前海金融支持30条措施”已初见成效。 截至4月底,深港通已代理香港居民开立账户24.98万个,深圳累计开立跨境理财账户2.6万个。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首批重点项目之一的河套科技创新中心正式封顶,高标准打造科技创新生态圈,加速迈向生命科学研发高地; 前海、河套等各大平台将共同打造全面连接西方、中东、东方的战略合作平台体系。
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在合成生物学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楼,机械臂正在熟练地将多种生物试剂和样本放入微孔板中,将繁琐的实验从纯手工转变为自动化、低通量转变为高通量、随机化。将个性化转变为标准化,实现各种“生产线”的灵活整合,这座现代化的“生物铸造工厂”坐落在光明科学城。
不久前举行的光明科学城论坛上,合成生物学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分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材料与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正式落户,将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世界高端科研资源积累。 目前,深圳正在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 一批批科研机构纷至沓来。 正在成为全球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的深圳,也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成为激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活力源泉”海湾地区。
软硬结合 中国联通持续深化大湾区融合 耗尽“加速度”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通车,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两大重要交通枢纽——南中高速公路和深中通道; 深江铁路(深圳段)首桩正式钻孔,主体工程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 深惠城际大鹏支线全面开通盾构施工开工……“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正在加速楼宇自控深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已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的“硬互联互通”不断加速深化,以规则机制融合为核心的“软互联互通”也在大湾区不断拓展和深化。 4月下旬,粤港澳三地在深圳联合公布了110项“湾区标准”,涵盖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25个领域。 在这份标准清单中,小有广式月饼、广式陈皮、传统凉茶、建筑可持续发展指数、食品冷链应急配送规范等标准规范。
深港合作更加走向生活。 5月26日,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与深圳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香港时尚”购物节在福田区开幕。 近80家香港展商、超过130个香港品牌参展,为包括深圳在内的大湾区消费者带来时尚感和生活感的购物体验。
在民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深港合作也“加速”。 《深圳市进一步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实施细则》涉及15类港澳居民就业补贴,将推动更多港澳青年来深圳就业创业; 31种进口医疗器械已批量引进,近1700人享受到试点政策优惠; 福田区政府与香港城市大学将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共建香港城市大学(福田)物理科学研究所; 18类港澳专业人才备案后可在前海执业...
湾区浪潮涌动,“深圳”发力。 当前,深圳正在加快自身更好、更快、更强发展,着力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推动深港合作向更高层次、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 强大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原标题《重大合作平台激发活力软硬联通推动融合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11月18日,“新时代上海大厦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在静安区揭牌。 基地开业,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展示20多年来上海党建发展历程、创新实践和典型案例,精心打造展览、参观、参观三大体系。调研、精品课程,进一步开展展示与交流。 大厦的窗口、培训实践的平台、科研创新的阵地,助力上海大厦党建“不断探索、勇往直前”。
上海是党建工作的发源地。 上世纪末以来,经过20多年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上海大厦党建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上海楼宇自控培训,成为上海城市基层党建的一张亮丽名片。 二十年来,上海各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机制、工作模式和工作成果。 各区着力密织构建坚强组织体系,在增强服务凝聚力的基础上,更好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用党的政治职能带动服务职能; 积极调研对接需求,构建合理布局的党群服务阵地建设,服务功能日益多元化、精准化,服务促凝聚、促发展、促和谐。
静安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商业楼宇林立,是最早探索党建工作的地区之一。 20世纪90年代末,静安区在全国率先开展“支部建在上层,党建落实在地上”的创新实践,并在探索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城市基层党的建设新方式。 党建工作从“让党员在大厦里找到组织、找到家园”起步; 进入第二阶段“党建+服务”,有效提升“双覆盖”效果; 然后到第三阶段进入“党建+服务+治理”新模式; 静安区党的建设经历了从建设、转变到加强的“三部曲”,实现了塑造灵魂、提质增效。
上海党的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最初解决“袖珍党员”、“隐形党员”,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党建优势逐步转化为促发展优势。 得到了认可,生动的创新实践有力印证了“党强则发展强”。 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党组织和党员建设展现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在新时代上海建筑党建创新实践基地揭牌的同时,上海市党建研究会“两新”组织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浦东新区、长宁区、市司法局等三个会员单位进行了交流发言,各会员单位与党建专家就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深化大厦党的建设进行了专题研讨。 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甘林对专委会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他要着力充分发挥智库作用,进一步推动上海“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和探索实践,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静安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顾春元表示,下一步,静安将重点把实践基地建设成为政治性、实用性、人文性、服务性建筑党建创新平台和枢纽,讲述党建和培训大楼建设故事。 党建人才,开展党建建设研究,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影响全国各地。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伟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