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绑扎点自动加工飘窗钢筋网笼仅需70秒,智能绑扎机器人的“手速”惊人; 减少脚手架用量,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装配式建筑节能高效; 感应人员活动,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和照明,楼宇自控系统智能贴心……融合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近年来,“中国制造” ”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越来越智能化。
“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智能建筑,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广先进施工装备和智能施工方法,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绩效. 智慧建筑的推进进展如何? 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记者进行了采访。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稳增长扩内需
来到中国建筑科技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科学城中学项目,50米高的塔吊正在作业。 “每台塔机都配备黑匣子,并与智能平台相连,可以实时监控塔机的振幅、荷载率等信息,保障施工安全。” 项目负责人陆丽君介绍。
施工现场,五台履带机器人来回穿梭,采集周边数据。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点云扫描机器人。” 陆丽君告诉记者,该机器人可以自主规划作业路径、躲避障碍物、扫描室内60米范围内的建筑物,扫描速度可达每秒36万点。 数据采集、检测精度可达2mm。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和大规模投资拉动发展。 存在生产方式粗放、劳动效率低下、能源资源消耗大等情况。 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智能建筑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
发展智能建筑是稳增长、扩内需、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有力抓手。 在湖南省长沙市,当地装配式建筑产业年产值已超过1000亿元,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达400多家。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智能建筑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等特点。 它不仅有投资需求,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消费市场。
发展智能建筑也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服务健康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 在四川省成都市某智慧示范写字楼内,自控天窗可结合天气情况开启,屋顶光伏发电和地下储能可实时调节充放电,可节电约186万度,减少碳排放约1027吨。
挖掘典型应用场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2022年,选择北京、天津、重庆等24个城市开展智慧建筑试点,为建筑业转型发展探索新路径。 试点项目将持续3年,预期目标分为3个方面。
在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围绕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施工六个方面,挖掘典型应用场景,强化全行业数字化管控。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等因素。 ,形成了高效、优质、低耗、低排放的新型施工方式。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白云机场三期安置区项目展厅画面上楼宇自控系统合肥,厂区内预制好的墙、梁、柱等构件正在高效有序地转动并合并。 “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如果不做好预制构件类型、几何特性等‘分体式设计’,就很难提质增效。” 中建四局项目总工程师易超举例,养老院项目的预制柱是一座两层组合柱,高9米,重量近12吨。 现场准确安装连接难度大。 “我们使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全周期建模,避免组件安装过程中发生碰撞。”
不仅如此,本项目还定制了“CIM(城市信息模型)+智慧建设”平台。 “用手机登录智慧施工云平台,就能第一时间知道施工进度、质量等信息。” 易超表示,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应用,使每层楼的平均工期缩短了6天。
在打造智能建筑产业集群、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多个试点城市探索推进了一批智能建筑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了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融合。 工业化水平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在培育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能力的重点建筑企业,提升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推动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智能建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巩固提升行业领先技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打造升级版“制造”中国”通过科技赋能,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完善统筹机制,注重协同创新
受访专家表示,智能建筑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突出问题导向,又要着力解决制约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积极探索配套管理模式和监管方式的创新; 还要聚焦产业融合,推动建筑业、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跨界融合。
在湖南省长沙市,当地建立了工作任务清单,围绕智能化建设的配套要求,在招投标、工程估价、技术创新、技术评价、人才培育、产业培育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 长沙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建立健全土地、规划、金融、科技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完善跨行业多方合作机制,使现有的多方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向智能建造领域倾斜。 建筑业与建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体化的政策保障。
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推出智能审图BIM平台。 工程项目可在线提交数字化施工图,通过“系统预审+人工审核”方式快速形成审核意见。 传统上,单个项目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图纸人工审核需要3-5个工作日,而智能审图系统结合人工审核仅需1-2个工作日即可完成。
此外,智能施工采用的方法、设备和技术与传统施工方式有明显区别,对施工过程的数字化、精细化、机械化、效率化的要求也更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旭红认为,发展智能建造技术和产业,需要做好智能建造标准化体系的顶层设计,明确总体要求和规划,逐步建立起涵盖设计、生产、施工、检测、验收、运行维护等全方位的标准体系。 同时,智能化建设相关人才严重短缺,研发、设计、生产、施工、管理、运维等人才亟待培养。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引导试点城市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标准落实各项试点目标任务,努力形成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的工作,全面推进建筑业向新型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0年8月25日,在珠海(国家)高新区科工局指导下,珠海岭南大数据研究院主办的“基于5G的数字产业大脑研发与应用研究沙龙”举办在珠海高新区。 会议汇集了国内众多智慧园区管理与创新领域的专家和资深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智慧园区未来发展规划,并就5G、大数据、机器人、无纸化办公等各自垂直领域进行了交流. 、3D可视化、企业数据改造等热门技术思路。 嘉宾们就此话题展示了各家企业能为智慧园区的发展带来什么,以及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建设理想的智慧产业园区,给与会各方带来了积极的启发和切实的借鉴。
李金成代表珠海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创建的“智能制造孵化加速基地”为例,介绍了“智慧产业园规划及构想”。 以下是他讲话的主要内容。 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编辑:
一、园区概况
“智能制造孵化加速基地”位于珠海高新区金鼎工业园。 目前园区已初步具备培育园区智慧应用所需的土壤和养分,并实现了5G全覆盖。
园区智能化系统架构蓝图主要分为:基础支撑平台、核心平台、应用层和展示层。 李金城说,前两者就像五感和园区的大脑,后两者负责园区的服务管理和对外展示。 其中,展示层的规划是最耗费精力的地方,也是值得深思的地方。
李金成指出,智慧产业园的建设规划分为三个阶段:
(1)智能化基础设施,也是园区现阶段。 包括智能化子系统建设、园区运营平台建设、与岭南大数据研究院合作的物联网管理平台建设、园区大数据中心基础框架建设等。 这是建设整个智慧园区的基础,也是未来为智慧园区提供所有数据分析和数据采样,形成上层应用的数据土壤,也是孵化的整体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整个工业园区都做得很好。 在产业规模和投资上,我们实现了全面覆盖。
(二)智慧应用深化拓展。 有了第一阶段的基础设施,未来的方向是将整个园区的管理延伸到企业端,通过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更高的响应能力,包括深化园区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未来整个公园。 因为大数据中心是园区的大脑,也是园区未来建设智慧应用的框架和支撑。 让园区真正智慧化,是未来建设的基础,包括全园区5G应用试点建设。 虽然已经有5G网络覆盖,但5G应用方面还比较欠缺。 李金成希望,未来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试点应用中智慧园区发展,与园区企业深度融合,加强联系,让平台产生更大的价值。
(三)创新服务。 创新和服务,因为未来所有平台建设的基础,包括智能化,都是成熟的技术,没有前端技术,也没有很新的应用。 未来如何真正为园区带来价值深化? 这就是要依靠真正的创新,整合原有的基础,形成新的应用和新的服务思路,真正帮助企业发展才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据李金城介绍,目前园区建立的运营服务管理平台主要分为开放门户网站和“1+10”应用系统两部分。 园区管理平台建成后,不定位于服务单一园区,未来将扩展至其他园区项目。
李金成还介绍了目前与岭南大数据研究院合作的园区物联网管理平台项目。 整个物联网管理平台的定位是为智能集成和大数据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园区内的16个智能子系统。 即有16个数据孤岛,如何打破孤岛与厂商之间的壁垒? “我们希望建立设备和厂商之间的枢纽关系,未来可以面向更多的厂商,吸纳更多的资源,提升园区的智能化程度。”
在园区三维可视化平台方面,还建设了数字孪生园区,将园区内所有建筑数字化、在线化,包括地下管网和建筑信息、空间信息、信息点等。 公园建筑的内部也实施了可视化建模。 此模型不仅协助园区招商引资,还有更多价值,希望能在未来协助企业进行智能化生产设计、生产设备安置、建设合理化、配套支持等。建设透明工厂。
3、应用场景:
基础服务主要面向企业职工。 整个智能化系统是孵化园智能化应用的土壤,服务好企业员工是保障园区企业健康向上发展的基础。 首先,在时间维度上,所有的智能化子系统在园区的一天内全部带出来,包括目前规划的应用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 例如车辆服务、园区门禁卡、考勤管理、智慧办公、访客接待、园区消费等。通过这些服务的建设,希望为企业员工提供非感知的智慧园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可以建立顺畅舒适的生活体验。
“一卡通”系统实现集中建电。
在智慧办公方面,可为企业提供智慧会议室,实现在线预约。 这是园区办公区设计的智能照明系统,通过它可以在人走时关灯,降低企业办公成本。
园区消费系统希望实现园区“一卡通”支付,包括扫码、刷脸、在线支付。
生活配套服务,包括自助洗衣、直饮水、健身预约、共享巴士、企业员工社交平台等。
四、展望与规划
如何提升运营管理能力,提升用户体验,促进园区企业融合,促进产业发展? 让我们搭建的平台和园区的管理结合起来,真正产生价值? 如何将传统管理方式与新型智能化、智能化管理模式更好地融合? 李金成多次强调,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智慧园区的规划就是空中楼阁。
第一阶段的目标是依托智能化平台,打造全线上化、移动化的管理方式(无纸化)。 实现无感知管理(全园区定位服务),通过园区平台和园区智能化建设,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无感知服务。
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园区物联网管理平台与园区生产经营的融合? 这也是园区平台和智慧园区产生更大价值的地方。 他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做到:
物联网——采集园区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信息,为园区企业提供数据服务,减少生产浪费,降本增效。
云服务,搭建云服务应用平台,为企业提供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小型应用系统,降低办公成本。
大数据以园区大数据平台为载体,拓展数据来源,为企业分析决策提供支持。
移动互联网依托园区已覆盖的5G技术,为园区企业打造移动化服务,提升信息化办公水平。
工业4.0为吸引更多优秀厂商资源入园、促进园区与企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
第三阶段,随着传统制造业将逐渐被抛弃,许多厂商提供物联网平台。 能否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端,对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进行建模,让整个生产过程透明化,实时数据化,为建设透明工厂和数字化工厂打下基础,并探讨尝试能引起企业共鸣的方向,都是未来能产生产值的方向。
第四个问题,如何实现园区大数据平台与企业数据化改造的融合? 李金成表示,希望搭建一个大数据共享平台,引入更多的厂商和数据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强的粘附力和推广力。 “唯有创新与合作,才能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