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海拔高度、形状和地理位置一直被用来衡量建筑的优劣,但随着生态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标准正在发生变化。 高科技新能源企业汉能认为,作为具有巨大导向作用的标志性建筑,不应只追求高度和独特的造型,而应从底层结构入手,采用高效可再生能源,实现高度与建筑的融合与融合。 统一成为绿色地标和生态地标。 汉能探索了通过先进的薄膜太阳能技术打造绿色建筑的路径。 随着发电墙绿色系统解决方案“汉墙”项目的不断实施,建筑与人和谐共生的未来前景越来越明朗。
应用汉墙的合肥ARM物联网智慧城市创新中心走廊
近日,汉能汉沃尔落地合肥ARM物联网智慧城市创新中心。 作为ARM物联网智慧城市创新中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彩色光伏发电廊道项目,采用了汉沃尔绿色能源解决方案。 ARM物联网智慧城市创新中心是合肥市政府运用高科技手段加强城市治理,提高政府整体快速反应能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社会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项目。好处。 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汉墙的加入,项目也将增添绿色和科技色彩。
汉墙创造性地将世界领先的玻璃基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芯片与建筑幕墙系统技术相结合,使玻璃幕墙能够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实现建筑的自主发电。 虽然是发电的玻璃墙,但是安全性能优良稳定,非常可靠。 汉墙可抵御12级台风; 能适应-40℃至-85℃大温差的耐热、抗冻试验,采用燃烧性能等级A级的不燃材料,也可用于各种极恶劣的环境。 正常工作。
合肥ARM物联网智慧城市创新中心走廊项目采用汉能汉墙彩色透光组件,总装机容量7.34KW。 预计建成后年均发电量可达5000度左右。 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1800公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90公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40公斤,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约470公斤,相当于种植300棵树。 此外,由于汉墙独特的优势——良好的弱光性能、良好的高温性能、可定制的颜色和形状、透光均匀等,应用于彩色走廊时,不仅可以利用阳光照射建筑物表面发电,还能有效减少室内太阳辐射,让阳光照进室内,不会感到灼热或刺眼。
汉能薄膜太阳能发电墙“汉墙”
汉能让薄膜太阳能这一真正“绿色”的清洁能源技术造福全球,以创新科技赋能天下物体。 在汉能产品的世界里,大到城市摩天大楼,小到小区屋顶,小到一段路。 一站融合汉能领先技术,实现“万物发电”。 这与合肥市建设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推进节能降耗、建设绿色建筑的理念高度契合; 此次落地的汉墙项目,为合肥ARM物联网智慧城市创新中心增添了当地标志性文化设施。 权重。 在合作过程中,客户不仅对汉墙这种新型发电建材给予了高度肯定,对汉能“移动能源+”的理念也给予了高度认可,并表示汉能的汉宝、汉纸、汉伞等系列产品产品在创新中心以模块的形式展示,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汉能“让一切都能发电”的理念,颠覆人们对消费品、玻璃、墙壁、建筑等的认知和想象。
据了解,“汉墙”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广泛青睐。 目前,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的华侨城大厦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采用汉墙的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建筑高度约85米,总建筑面积共18层,发电墙总面积2823.67平方米。 项目共安装汉强产品2506台,装机容量310千瓦楼宇自控系统与绿色建筑,年发电量约21万度。 减排效果相当于为城市植树10000多棵。 在海外市场,汉墙也广受青睐。 2018年11月,汉能与澳大利亚最早从事光伏BIPV商业建筑的绿色建筑公司ETS签署了高层商业建筑汉墙销售协议。 协议期限三年,涉及物业面积9万平方米,总金额逾亿元。
应用汉墙的广东河源华侨城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凯门在纪录片《生态城市》中提出的那样:建筑必须进行大改造,才能迎接低碳的未来。 汉墙的大规模应用,将使万千建筑绿色化,甚至净零能耗,打造一个互联互通、自给自足的电能生态城。 相信随着新型智慧城市的不断推进,汉能薄膜太阳能产品将得到广泛应用并与人们的生活深度融合,不仅让建筑成为绿色电站,更能让万物像拥有叶绿素的植物一样利用阳光。 当人人万物都能以绿色无排放的方式发电获得清洁能源时,人类也将获得一个全新的能源世界和生态智慧的绿色未来。
从文创产品的创作逻辑出发,考古盲盒实现了别出心裁的创新。
事实上,在当下的文创市场,依赖盲盒的产品逻辑和营销方式已经司空见惯。 但与单纯的娃娃摆件相比,考古盲盒抓住了盲盒营销的核心逻辑,即未知感和惊喜感,这与考古工作本身的特点非常相似,两者的叠加达到完美融合。 这也使得考古盲盒在玩法体验上具有丰富的探索和参与度,有助于产品与背后的文化IP更加紧密地结合,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记忆。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晓林曾说:“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让冷门考古走进大众、熟悉大众。” 《大唐宫宴》播出后迅速上线的硬币巧克力、贵妇乐队盲盒也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分别位居旗舰店销量排行榜的第二名和第三名。
博物馆“生意”的转型
另辟蹊径,对于文物资源不足的地方博物馆来说尤为重要。 河南博物院的逆袭,部分印证了当前博物馆在品牌化、媒体化、娱乐化、数字化四个方面的转型轨迹。
一是品牌。
博物馆品牌化主要基于两个方面,文化文创产品和各类活动展览; 而文创类文创产品的开发,也是当前博物馆创新转型的重要路径。 博物馆作为收藏、展示、研究文物的机构,可以在馆藏文物资源的基础上,延伸出大量未开发的不同朝代、历史人物、艺术文化的IP,具有创造丰富衍生品的巨大潜力.
国内文创发展始于201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首创的“我知道”纸带。 北京故宫博物院紧随其后,凭借强大的IP开发能力迅速占领市场。 一时之间,全国博物馆纷纷效仿,文创市场迅速扩大。 在某种程度上,文物资源和历史IP的知名度对文创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故宫、大英博物馆等文创产品广受青睐的原因。
事实上,除了“镇馆之宝”等顶级资源外,大部分消费者对地方博物馆的文物资源知之甚少。 因此,很多地方博物馆主要针对某些藏品进行发展,因为它们的知名度高、差异化强,但这也导致了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 T 恤和其他产品。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的诞生也就在所难免。 作为夏商古都,河南地方博物馆以青铜器、陶器、玉器等考古文物闻名。 文创产品将盲盒与考古相结合,具有独创性、独特性、差异化。 也形成了河南博物院的雏形。 品牌印象。
二是媒体化。
对于博物馆来说,传统的宣传推广形式以宣传册为主,辅以书籍、明信片等出版印刷功能。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博物馆在营销上更加主动。 各种线下活动、主题展览、线上综艺、纪录片、《双威医杀》等社交媒体成为博物馆的对外宣传。 渠道。
随着对外声音渠道的多元化,博物馆整合资源和制造话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媒体属性也更加明显。 文化博物馆探秘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和文物修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影视节目,通过内容的放映、策划和呈现,引起了现象级的话题关注和影响.
同时,博物馆的媒体发展趋势也有助于巩固其品牌形象。 仍以河南博物院为例,在《唐宫夜宴》走红后,河南博物院迅速联合河南卫视,从电影《博物馆精彩之夜》中汲取灵感,推出一档特别节目《河南博物院元宵精彩》夜”,立即延续话题,热度使其成为强化河南博物院品牌形象的加分项。
此外,就博物馆自身的展示空间和展览形式而言,娱乐化和数字化也代表了其转型方向。 博物馆正试图从“橱窗里的历史”走向“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历史”,通过打造主题空间、体验场景、VR/AR等技术,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
博物馆娱乐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建造主题空间。 南京博物院地下一层的民国馆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
南京博物院试图复原民国时期的南京老街巷,复原了当时的部分历史建筑。 技术模拟再现。 游人漫步于民国主题空间,感受百年历史的凝练。
随着VR/AR等仿真建模技术的普及,数字化成为博物馆接触观众的另一种方式。 一方面,博物馆利用这些“黑科技”丰富线下展示,优化现场参观体验。 比如2017年故宫推出的“VR博物馆”,让观众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体验古代人的真实世界。 在历史场景中行走、触摸,丰富了他们对馆藏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另一方面,数字化使博物馆展览从“面向对象”扩展到“面向信息”。 博物馆通过对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将其数字化,放入线上虚拟展厅。 通过技术手段,增加文物在观众面前的曝光度,突破藏品文化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潜移默化地提高文物和博物馆的知名度。 自己的吸引力。
一场股票突围大赛悄然开始
新的转型战略来自于新的消费需求和新的竞争环境。 河南博物院的“逆袭”,或将给龙头博物馆的竞争格局带来新的变数。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博物馆行业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共有博物馆5535家。 在5000多家博物馆中,名列前茅的有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以及“8+3”的11个省级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联合设立由中央和地方政府。 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8家博物馆为首批中央和地方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等3家博物馆入选培养对象)。
在学术研究层面,各大博物馆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在旅游目的地层面,由于重点博物馆和精品文物的增量相对有限,博物馆行业已经显露出存量市场的特征。 而对于国内的博物馆市场,80/20的规则或许不足以形容残酷的竞争格局。 事实是,顶级博物馆占总数的2/1000,占据了客源市场的绝大部分和顶级文物的绝大部分。 资源。
与此同时河南博物院楼宇自控,一场围绕头部玩家的股票突围大赛也悄然打响。 目前,国内龙头博物馆市场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毫无疑问,故宫站在市场金字塔的顶端。 故宫的特殊地位有它的必然性,比如它拥有国内最顶尖的文物资源,在新媒体时代发展之前,它已经凭借各种“清宫剧”被游客熟知; 它也有它的机会,比如文创产品切入市场的时间早,所以它也更早的占据了观众的心智。
故宫的特殊性,使其占据着“一强难撼”的地位。 国家博物馆和各大地方博物馆紧跟瓜分剩余市场,“多强”的构成格局或面临长期波动。 从河南博物院的大众体验来看,地方博物馆对文创产品创新和趋势的敏感度,也将为“一超多强”的格局带来更多的竞争变数。
与一般旅游目的地相比,博物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藏品丰富,具有较为优质、差异化突出的文化旅游资源。 与一般旅游产品相比,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功能使博物馆拥有更稳定的客流和相对更长的生命周期。
在文博消费浪潮下,需求端的持续升温,推动了这场竞争的加剧。 随着消费者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传统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新生的需求,深度旅游、文化旅游在旅游活动中的比重迅速提升。 在此背景下,博物馆不再“遇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据环球网报道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我国博物馆数量和游客数量双双增长。 其中,博物馆数量从2015年的4626家增加到2019年的5535家。从游客人数来看,2019年我国博物馆参观人数达到12.27亿人次,比五年前增长57% .
尤其是在今年“就地过年”的背景下,本地游和周边游领跑市场,城市微游成为市场新热点,助推了“博物馆热”现象。 期间,“网红”文物、博物馆夜游、文创产品等受到市场追捧,博物馆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