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地产界两大巨头握手,王健林柔情蜜意,昔日好伙伴郁亮

发表时间: 2023-09-06

2015年4月,王健林、于亮在北京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宣布万达万科战略合作。

房地产行业两大巨头的握手,当时震惊了整个行业。

发布会现场气氛十分友好。 两人互相称赞,于亮甚至称两家公司的合作“珠联璧合”、“一见钟情”。 合作逻辑很明确:万达此时谋划向轻资产转型,而宣布房地产迎来白银时代的万科也在寻找新的商业可能性。 通过联手,两家公司可以利用彼此在商业地产和住宅业务方面的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

王健林当时表示,“万科不能找别人来打理,目前万达只会和万科合作,不会找别人。” 两个巨人都珍惜彼此的温柔。

但最近,风波不断的王健林却被人“陷害”,而做事的人正是他曾经的好朋友于亮。

今年6月,万达集团持有的大连万达商管19.8亿股权被冻结三年,执行法院为上海虹口区人民法院。 虽然部分股份已解冻,但大部分仍处于冻结状态。

万达在回应此事的声明中表示,万达地产集团与某公司在长春合作一个大型项目,目前双方存在超过10亿元的财务纠纷。 这导致上述股权被冻结。 描述中并未透露“公司”到底指的是谁。

现在谜底揭晓,这家公司不是别人,正是万科。

万科认为,由于双方无法就财务纠纷达成一致,故向法院申请对万达集团资产进行诉前保全。 万科说得很准。 它看中的正是万达商管相关股权。

目前,万达商管旗下珠海万达商管正在冲击港股上市。 万达希望借此缓解财务状况。 由于之前运气不佳,王健林的IPO梦想一直未能实现。 如今又出现了额外的麻烦,给珠海万达商管的上市之路增添了一层阴影。

根据证监会今年发布的境内企业境外上市新规,禁止境外发行上市的情形之一是控股股东或控制股东所持股权存在重大权属纠纷。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这些纠纷包括质押、冻结或诉讼、仲裁。

揭发这场“万人大战”内幕的人是国资委法律顾问、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所所长刘继鹏。

近日,他在视频《于亮的几句话》中表示,王健林找到了他,希望他帮忙解决这场纠纷。 刘继鹏表示,一开始他并不想介入,但当他看到法院锁定大连商管19.8亿股时,他感到“震惊”。 他说一般人看不懂,但业内人士都知道,19.8亿对应的是1287亿身家,占万达身家的三分之一。

与仅10亿的纠纷金额相比,被冻结的股权资产要高得多,达到94倍。 因此,他认为法院此次处理股权资产的标准不合理。

这里就万达与万科的长春合作项目进行讲解。

这个项目就是万达长春国际影都。 该项目号称投资200亿元,占地面积214.8万平方米。 2020年4月开工建设,根据规划,项目将涵盖影视拍摄基地、星级酒店集团等产业、文化旅游综合体和国际生态居住区。

万达于2013年投资建设青岛东方影城,后易主融创。 长春国际影都是第二个类似项目,是万达在长春乃至东北打造的“世界级文旅产业产品”。 该项目的规格非常高。 不仅王健林高度重视,当地省市领导也寄予厚望。

事实上,2015年宣布合作后,万达与万科之间并没有擦出火花。 由于没有实质性项目落地,于亮在2016年表示,双方的合作已被搁置。 当时,万科深陷宝湾纠纷,似乎无力推进其他合作项目。

几年后,双方在长春国际影都项目上再次携手。

2020年7月万达楼宇自控,万科入股万达旗下长春北方影都投资有限公司15%股权。 公司负责长春国际影视城房地产项目的开发。 入驻公司后,万科计划建设一个名为“万科星城”的大型项目,总建筑面积68.8万平方米。

非常熟悉的合作套路——万达负责商业地产部分,万科负责住宅部分。 大家一起赚钱。

不过,这次合作仍不理想。 万科在2019年和2020年两次向万达地产支付了50亿元合作资金。到2021年6月,万科出乎意料地提前终止了合作。 如何处理这50亿元的善后事宜,最终引发了双方的纠纷。

根据刘继鹏透露的双方诉求要点,万科认为万达已向自己支付了52.4亿元(其中本金40亿,两年半利息12.4亿),但根据合同中,万达还应支付13.8亿元,其中本金10亿元,利息493万元,罚息3.77亿元。

万达认为,50亿合作资金已全部返还万科,并已支付利息2.4亿。 无法按合同付款的原因之一是万科获得上述68.8万平方米的等值楼面价,比相邻土地每平方米便宜2400元。 万科已经享受了16.3亿的折扣。

16.3亿加上2.4亿,万科总共获得了18.7亿的收入,那为什么还需要13.8亿呢?

于是刘继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认为,万科坚持合同的严肃性并没有什么错,但也应该考虑近三年的经济现实,考虑万达的原因。 他远远地向于亮喊话,希望双方放弃一些诉求,获得理解,达成信任。

当然,核心问题是希望万科不要“锁住万达的喉咙”。 在珠海万达商管冲击上市的关键时刻,“如果双方能够握手言和,不仅对两家公司有利,对中国房地产和经济也有利。”

说完这句话,郁良猛地抬起头来。

此外,刘继鹏还表示,企业出现经济纠纷很正常,但应避免法院巨额超标扣押。 如何界定诉前保全财产,特别是股权财产的价值界定标准以及保全人应当作出何种形式的财产保全担保,是对法院制度提出的新挑战。

这里还可以多提一下刘继鹏。

继上周东方财富创始人夫人投资万达电影后,这是王健林近期招来的又一位重要好友。

从公开信息来看,刘继鹏与万达关系密切。

据万达商业管理集团官网管理团队介绍,刘继鹏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 此前,刘继鹏自2009年12月起担任大连万达商业独立董事,并于2013年7月至2019年3月担任万达酒店发展独立非执行董事。此外,刘继鹏还担任独立董事在多家上市公司。

王健林和刘继鹏就读的学校也有着密切的友谊。 2015年6月,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成立,王健林是发起企业家之一。 学院成立当天,王健林还被授予学院院长聘书。 这是他第一次被任命为大学校长。 2017年5月,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召开理事会成立报告会。 当时,王健林出席并致辞,刘继鹏是当时的商学院院长。

报告会上,刘继鹏宣布《万达哲学》将纳入商学院MBA案例教学课程和商学院教材。 本书作者为王健林,出版于2014年。

原来,视频节目中的一些言论背后,还隐藏着人情世故。

*头图购自视觉中国

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卫星楼宇自控,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心中有“大国”的人们正在努力奋斗,变革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就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为立体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央广播电台专门策划推出了“大时代”系列主题报告,邀您与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这十年的巨变,看到各地不负伟大时代、追寻梦想的壮丽画卷。

央广网武汉9月7日消息 武汉,因水而生,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百余个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一半城市充满江水色彩、一半城市充满江水色彩的独特城市景观。因城有湖光,故名“江城”。 。

如今,依托扎实的工业基础设施和丰富的科教资源,“科技名城”、“未来之城”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

“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真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些重大核心技术必须靠自身攻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五次到武汉考察,其中三次来到光谷深入企业、考察创新成果,对加强科技自主创新提出要求。

十年来,武汉牢记殷殷嘱托,不负科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使命。 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0.2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倍,占GDP的比重达到27%,提高10.1个百分点。 全球首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国内首个128层三维闪存芯片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武汉发布。

科技创新正成为当下武汉最热门的“关键词”。

代表武汉科技创新的地标建筑“卡拉百合”(央视毛杰摄)

“追光者”火花化为火炬

在武汉,说到科技创新,就不得不提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或者说“中国光谷”。 创世地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学毕业后我就来到光谷工作,当时的‘村庄’和‘菜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3年工程师毕业后进入光谷一家企业的曾伟感慨地说,“当时我以为光谷是武汉城市的边缘,是武汉发展的终点。没想到,光谷是武汉发展的新起点。”

如今,走进光谷,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和青春活力。 随着光谷中心的东移,干净、宽阔的景观道路取代了以前荒芜的山坡。 路边一排排高科技产业园区和企业总部大楼鳞次栉比。 年轻的面孔或行色匆匆,或站着说话,无不透露着朝气和活力。

湖北青年创业园(光谷)示范园内,大学生创业者进行项目路演(央广记者 朱娜 摄)

如何留住人才,曾一度困扰武汉这个大学生过百万的教育大城。 目前,这一局面正在扭转。

随着“留才”、“引进人才”政策的密集出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在武汉“扎根发芽”。 韩青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看来,我大学毕业后到武汉发展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不仅通过落户政策顺利落户这里,而且还在一家发展前景好的公司找到了工作。” 谈及2011年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发展十几年,韩青表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非常满意。

“我是2015年加入公司的,当年公司研发出首款采用40纳米工艺的国产芯片,改变了湖北省北斗产业‘无芯’的局面。” 韩青工作的公司是一家研发“北斗芯片”的公司,该公司目前正以高精度、低功耗、小体积、低成本为研发方向,研发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人们生活领域的北斗芯片。生计。

技术人员正在进行芯片射频测试(央视高勇摄)

巧合的是。 海归博士严大鹏博士和他创办的公司也为武汉建设世界级“光芯屏终端网络”产业集群做出了贡献。

2007年,严大鹏回国后,决定利用自己的科研经验,在光谷创建一家公司,专注于光纤激光器的研发和制造。

当时国内不仅没有成功研制光纤激光器的先例,而且还缺乏相关人才。 严大鹏带领团队成员不懈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在2013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连续光纤激光器。此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迫使同类进口产品大幅降低价格。 其自主研发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医疗、精密仪器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

“这辈子最正确的事情就是回国在武汉创业。” 严大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武汉人“敢为人先”的精神,特别是2020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所流露的大爱感染了他。

激光生产车间内,技术人员正在加紧生产(央视孙石摄)

“追光者”的加速集聚和政策的持续催化,推动了“光谷”产业链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截至2021年11月,武汉拥有“光芯屏终端网络”核心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500多家。 这些企业2020年产值约为2600亿元。 相关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北斗、物联网、医疗电子、量子通信、光子芯片等新兴产业及配套产业快速扩张,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武汉“光芯屏终端网络”产业集群正在成为引领世界光电子发展的前沿。

智能网联让老城焕然一新

作为武汉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制造和服务业近年来也“老树发新芽”。

20世纪90年代,武汉抓住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武汉经开区”)建立了“中国汽车谷”。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该区已聚集9家整车企业、13家整车厂、500多家知名零部件配套企业。 行业也正在从传统汽车制造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换道超车”。

清晨,准备上班时,用手机预约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去上班,从单位附近的无人售货车上买一份由机器人精确比例烹制的热干面。 附近有一辆无人驾驶扫地机。 清理道路……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武汉经开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环卫工人通过无人核酸采样车进行核酸采样(中央广播网 程楚曦 摄)

2019年9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试验示范区正式揭牌。 同日,我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载人试运行牌照向3家企业颁发。 智能网联汽车正式“走进”大众。 生活。

“以前出门要等一会儿公交车,现在用手机就可以叫无人驾驶出租车,点对点接送,太方便了!” 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生活了15年的王鹏正在经历行业创新。 生活发生革命性变化。

位于武汉经济开发区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验示范区,无人驾驶接驳车正在运营(中央广播网李奎摄)

“当时,智能网联汽车试运营区一期已开通测试道路28公里,计划开通测试道路159公里,车型包括小巴、无人驾驶出租车等。 ” 武汉经开区党委书记、大数据中心主任张宇伟介绍,目前,示范区智慧道路212公里,智能网联汽车运营范围已覆盖整个武汉经开区,涵盖公交接驳、清洁卫生、物流配送等十余个具体应用场景。 驾驶演示应用全国领先。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测试和应用经验逐渐成熟,进一步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智能楼宇管理等各类应用场景已成为“中国车谷”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

记者在武汉经济开发区大数据中心二楼的控制室内看到,巨大的数字屏幕上显示着道路、车辆的3D模型,以及按比例还原的建筑物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模型。 这些模型都标有烟雾、土壤湿度、一键报警、清空垃圾桶等实时信息。 四名工作人员正在密切关注屏幕上车辆行驶的实时动态。 这是中心与多个单位联合开发的“智慧大脑”——车城网络平台系统,可以将“智能汽车”和“智能道路”有机结合起来。

张宇伟通过车城网平台查看智能网联汽车运行状态(总台央视记者 张迪 摄)

“通过该平台,可以查看车辆的运行状态,监控车辆的位置,并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对车辆进行紧急远程控制。” 张宇伟告诉记者,武汉目前正在依托该平台探索“双智协同”,即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的协同。 通过5G网络,将智慧城市场景与智慧道路联动起来,实现“有智慧道路的地方,就能连接智慧城市数据”,提升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

用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用中国“智造”便利百姓生活,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在“中国车谷”加速崛起。

立足“中国航天第三极”

“我们的菜地都变成了航天工业基地,可以造火箭、卫星了!” 亲眼目睹了原本小村庄的高楼大厦和绿油油的菜地拔地而起,顾海兵早已习惯了这样自豪地向外界介绍自己的家乡。 。

57岁的谷海兵原是武汉市新洲区双流街道孙湖村村民。 2014年,他与村民一起搬迁,自愿放弃了世代居住的家园和农田。 随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启动。

2021年10月27日,“武汉造”“快舟·新舟”火箭升空翱翔天际,成功将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伴随这艘火箭追寻太空梦想的,是武汉悠久的“星空梦”。

当时,当他透过屏幕看到家乡的火箭点火发射时,顾海兵泪流满面,兴奋地将火箭发射的视频转发到朋友圈。

曾经的菜地(上图)“长出了”火箭工业园(下图)(央广新闻 吴毅 摄)

沿武汉江北高速向东顺流而下。 约一个小时车程后,驶上星谷大道,到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核心区。

在8平方公里的基地核心区,一座座现代化工业园区拔地而起,沿着星谷大道两侧星罗棋布。 在马路南侧,记者看到了顾海兵故居所在地,也就是现在的火箭工业园。 它沿河而立,与星谷大道北侧的卫星产业园遥相呼应。 斜对面的双流航天公园早已绿树成荫,成为附近居民乘凉、遛孩子的好去处。

在占地500亩的火箭产业园内,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火箭公司”)快舟运载火箭总装调整中心(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包括火箭总装测试厂房、综合车间、综合楼、发电站等。

“首批汉制火箭的组装和调试就是在这个火箭产业园完成的。” 火箭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马怀波介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由武汉市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共同运营,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作为第一家入驻基地的航天企业,火箭公司也经历了“中国星谷”从无到有的历程。 近年来,该公司共完成15次发射,成功将2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21年10月27日,快舟一号A固体运载火箭“快舟新舟”成功发射(王江波摄,央广网发布)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新洲区工作组相关负责人、武汉新洲区科经局副局长王金霞,已在基地航天产业港工作两年多。 在她看来,航天产业作为一个系统性很强的产业,具有高新技术密度高、产业孵化能力强、区域带动效应强的特点。 “航天发射位于航天产业链中游,其上游是原材料和各种新技术,下游是卫星和数据应用,而火箭公司的率先进入,对构建航天产业链起到了引领作用。基地航空航天产业链。”

“栽梧桐树,引凤凰来”。 王金霞对基地工程的落户和建设进度非常清楚。 截至2021年底,已有13个产业项目落户基地核心区,总投资117.12亿元。 2022年以来,已签署正式投资协议5个,协议投资61亿元,目前正在洽谈的项目有11个……

其他相关数据显示,武汉目前拥有商业航天相关企业近5000家,在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北斗地面设备等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

2022年3月,武汉市出台相关意见,提出锚定“中国第三航天产业”发展目标,抓住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机遇,加快我市航天产业发展。

武汉夜景(沈哲摄,央广网发表)

随着国家网络安全人才创新基地的成立,位于武汉西北角的东西湖区正以打造“中国网谷”为目标,大力发展网络安全产业。

普通人的成长故事、村庄的搬迁重建、企业的发展历程、产业的迭代升级、城市肌理的微妙变化,记录着武汉这座城市的深刻变迁,但不变的是“ “创新”、“争先”的精神。

目前,武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已崛起,光谷、车谷、星谷、望谷并列前进,势头积极。 2022年6月25日,全国布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武汉正式公布。 “英雄之城”武汉勇敢地站在时代的前沿,绽放着科技的光芒。

百家读书城:

英雄城创新蝶变

□ 张静

2000年,我背起行囊,乘坐绿皮火车来到武汉求学。 经过20多个小时的路程,一下火车,湿热的风扑面而来。

火炉般的大街小巷,雾蒙蒙的武汉话,疾驰的66路公交车。 车厢里经常挤得连脚都站不上……这是我初到武汉时对武汉的第一印象。 或许,这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外地来汉大学生内心的写照。 但在随后的互动中,像大江大河一样包容的武汉,以及这座城市里直言不讳、充满活力的武汉人,用他们的热情和友善消除了外人的不安。

毕业后,我选择继续在武汉工作和生活。 22年来,我早已把武汉视为我的第二故乡。

22年来,我也见证了武汉的华丽转身。 如今的武汉已成为一个大都市,拥有武昌站、汉口站、武汉站、武汉北站、武汉东站五个主要车站。 地铁蓝、梅花红、桂园金、草绿、鹦鹉绿、凤凰橙、磬绿、云鹤黄、云苔紫等主题色的地铁线路,犹如巨龙横渡长江,渡过长江。 东湖将武汉三镇联系得更加紧密。 无人客运、无人物流配送、无人保安巡逻、景区无人观光交通等自动驾驶车辆服务,已成为武汉智慧出行、绿色出行的闪亮名片。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当创新融入城市血液、成为城市鲜明性格时,就能激活高质量发展要素,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推动城市提升综合能水平,赢得竞争优势。

从获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国家综合创新改革试验区; 从争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变; 从率先将海外高层次人才纳入社保、“五年留住100万大学生”,到率先引入人才登记制度和动态人才评价积分制度​​……巨变的背后,科技创新有力注入城市。 动能。

在武汉,光学芯屏终端网络、网络安全、商业航天、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大健康等重量级产业链支撑起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蓝海; 全球首个生命预警平台、全球首个水稻转基因重组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实例,诠释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观。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武汉在世界城市中排名第25位,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6位。 近年来,我也欣喜地看到,“学子入汉”、“人才云集汉”、“楚才归汉”等一系列关键词频频出现在圈子里。 武汉已成为各类人才纷至沓来的地方,享受着远近之乐。 “筑梦之城”和“圆梦之地”。

沧海桑田,英雄本色。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武汉正乘着新时代的浪潮,在创新中不断突破自我,续写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奇迹!

(作者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总策划:张俊玉峰

导演系统:吴刚 夏凌云

协调员:陶玉德

记者:张卓 张迪 朱娜

编辑:陈金莲、胡淼淼

视频:朱娜

联系我们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琼ICP备2021009423号-1 Copyright 2021 康沃思物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