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毕马威:双碳转型产业升级战略规划出台,推动达成生态零碳智慧的新产业模式

发表时间: 2023-07-05

2020年9月,习总书记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总体目标。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计划》,提出打造碳达峰和碳中和。 而“1+N”的政策体系,随后省、市、区政府都在争先恐后地制定双碳转型产业升级战略规划。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由能源消费“双控”向总量“双控”转变碳排放量和强度为双碳转型提供了更多支撑。 明确的指导方针。

双碳工作一时如火如荼,工业园区成为城市低碳转型和产业升级建设的重要抓手。 毕马威的数据显示,中国有20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工业园区也贡献了全国31%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同时,大型工业园区在实现系统性节能减排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 通过能源、交通、建筑、工业、生活、智能等领域综合调整的战略规划,推动实现生态、零碳、智慧新环境。 行业模式。

1、工业园区双碳转型的把握与挑战

最常见的工业园区类型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也有的是由核心企业主导、聚集上下游企业的。 一般来说,园区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引进符合相关条件的产业项目,以房地产为载体、以项目为基础,实现城市功能的发展模式建造。 随着国家和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在投资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产业园区也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在双碳转型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尽快制定转型路线图和策略。 吸引可持续发展投资、降低转型过程中技术和市场风险的行动计划。

1. 能源

以产业园区为抓手开展双碳转型行动,最重要的机遇来自于能源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和高效运行。 根据能源消费分析,工业园区主要能源需求包括工业生产用电、热力,以及办公和生活用热、照明、空调、动力等能源。 我们对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数据分析发现,工业企业自身发电、供热等碳排放量占工业部门排放总量的17%。 如果通过能源站集中管理这部分能源的生产和运营,通过规模提高能源效率,并利用可再生能源、热电联产、储能等综合方法进行脱碳,园区的碳能源系统排放总量将大幅减少。

2、规划与管理

同时,产业园区研究了双碳专项行动方案,制定了双碳绩效管理标准,在园区整体运营中树立了循环经济理念,实现了上下游联动,提高了双碳绩效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 例如,推动内部碳定价纳入行业上下游企业管理体系,鼓励企业通过财务模型设置,在采购、生产、运营管理等环节积极建立绩效管理工具智慧园区规划,推动企业间脱碳技术通过上下游采购减碳产品的沟通,优胜劣汰,通过市场机制,使双碳转型成功的企业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将带动更多企业更加积极参与和投入双碳转型。 在双碳转型初期,鼓励园区与毕马威等外部咨询公司合作,带领企业开展碳减排路径研究、专题培训、最佳实践交流和案例分享。

3.碳金融

工业企业脱碳转型急需融资支持,脱碳成果也将在碳交易市场转化为碳资产,吸引进一步投资。 如何建立碳金融落地服务,引入绿色转型的金融支持,将成为园区主导区国内企业加速双碳转型的重要抓手。 产业园将对接国家和省级碳交易平台,提供培训并指导相关企业充分利用碳金融工具,加快脱碳转型进程。 建议园区积极搭建推动碳金融、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服务企业的管理支撑平台。 ,并为园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碳资产核查、登记、交易、质押贷款、基金、资产管理、保理等配套服务。

碳金融工具助力产业升级

4. 主要挑战

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类型不同,转型的具体难度、时间周期、实施成本也不同。 总体来看,双碳转型实施初期,共同面临的挑战主要是缺乏行业相关标准指导、转型路径不明确、碳足迹计算方法不一致、碳认证不符合国际标准等。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匮乏。 。

2.工业园区低碳绿色转型政策审视

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在能源优化、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推动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和碳排放核算。

2022年1月,国务院“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工业园区能源系统整体优化和污染综合治理,鼓励工业园区企业和园区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 以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为重点,推动供热、供电、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对进水异常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区域管网系统化改造集中力量,加强一般固态基础设施。 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储存和处置,推广挥发性有机物、电镀废水、特色污染物集中处理等“绿岛”工程。 到2025年,建成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园区。

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期间园区循环化改造有关事项的通知》: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循环链接,推进节能减碳,促进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加强污染集中治理等循环改造,大大提高了园区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减少了碳排放二氧化碳、固体废物、废水和主要空气污染物。

2021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关于加强产融合作促进绿色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碳核算,率先核算绿色工业园区; 碳园区推进基础设施领域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基础设施REITs)试点; 鼓励中外合作建设绿色产业园区,促进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实施。

2021年10月,生态环境部《关于在工业园区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的通知》:选择一批有基础的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开展碳排放评价工作开展试点工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为核心,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不同行业、区域尺度碳排放评价的技术方法,包括现行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碳排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碳排放源识别与监测等。方法、低碳排放与污染物排放协调控制方法。 通过试点工作,重点从碳排放评价技术和方法、污染减排与碳减排协调、考虑气候变化因素的规划优化调整方法、环境管理机制等方面总结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的和可扩展的案例。 将排放评估纳入环评体系提供了工作基础。

2021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科学制定新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按照规划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依据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准入标准,完善循环产业链。 推动形成产业循环耦合。 推动现有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促进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

3、绿色低碳工业园区最佳实践案例

我们调研了各产业园区的绿色低碳实践,选取了三个最佳案例,并从国家灯塔委员会发布的《零碳智慧园区2022白皮书》、相关产业园区官网和管委会官方网站等,将获取的相关信息整理分析如下:

【案例一】华东某中外合资工业园区

产业园区是全国开放程度高、发展质量效益好、创新活力强、营商环境优良的地区之一,正在推动园区与低碳建设、绿色创新融合发展:

1)能源利用方面:大力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使用,基本形成“光伏-储能-充电桩-天然气配送”的区域能源互联网络; 单位节能评估,提高企业节能和绿色意识,加强能源管理; “十三五”期间,园区单位GDP能耗下降16.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现稳步下降态势。

2)绿色产业方面:以循环经济为指导理念,设立节能循环低碳发展专项引导基金,提高了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攻关的积极性转型和能源管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热能、污泥等副产品和厨余垃圾,生产沼气和生物质燃料,形成循环产业链。

3)社区管理方面:倡导绿色生活,对全区生活垃圾实行分类管理。

4)绿色建筑方面:积极推广以节能环保、自然采光、雨水收集为特色的绿色建筑,被评为省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

5)绿色交通方面:通过“推车带桩、带车打桩”,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全区使用清洁能源公交车,普及电动汽车,鼓励使用自行车。

6)数字化管理方面:与数字化服务商合作,建设开放的能源互联网共享服务中心,树立标杆,优化能源需求,减少排放,提高能源效率。

【案例2】华北某中外合资生态园

该园区是中德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首个可持续发展示范合作项目。 园区在借鉴国外低碳建设经验、创新绿色技术的同时,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

1)顶层设计方面:建立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40项生态指标体系,并在实践基础上升级为全国首个2030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已纳入商务部《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经济开发区国际合作生态园区工作《指南》。

2)能源供应方面: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实施泛在能源网络技术; 打造“智能绿色塔”模式,采用新型太阳能光伏板捕获并储存能量,提供电力支持。

3)绿色建筑方面:引进德国DGNB可持续评价标准体系,大力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和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的50%以上。

产业园区碳排放_智慧园区规划_碳汇规划

4)数字化管理方面: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包括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智能双碳算法模型库在内的双碳数据体系,以及大数据分析,实现数据管理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

【案例3】华南某信息产业园

该园区是集多媒体、家电、通讯及相关配套产业链产品于一体的综合性制造产业园。 园区主要通过能源转型和应用转型推动园区低碳转型和产业升级,打造零碳智慧园区:

1)能源转型方面:园区加强能源管理平台和系统建设,确保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的能耗得到全面监控,节能空间得到有效识别,建立控制系统,及时解决日常能源消耗的“跑、滴、漏”问题;同时实行能源预算管理,对项目能源使用情况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应用改造方面:园区对生产制造线的设备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减少设备停机时间,减少委外维护的内容和项目,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单位时间产量。 使设备始终保持理想的运行状态; 对生产过程中的重点用能单元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节能技术先行先试和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动关键用能设备节能,实现低碳生产过程。

各类产业园区作为先进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动蓬勃发展的产业活动主要载体,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践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合上述案例信息和国家灯塔委员会发布的《零碳智慧园区标准体系框架》,案例中产业园区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具体做法可总结对比如下:

▲表中,⭐代表规划/设计,⭐⭐代表研发/试点/实施初期,⭐⭐⭐代表成熟/推广/实施中后期。

▲从国家政策的引导方向和产业园区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顶层设计是园区双碳转型过程中的“切入点”,绿色技术是园区双碳转型的“切入点”。数字化管理是“着力点”,数字化管理是“助推器”。 因此,做好具体实践的前提无疑是清晰明确的总体规划和行动框架。

4、产业园区双碳转型发展框架思路

基于此,我们建议工业园区在实施双碳转型发展中应重视相关政策、规划、标准的制定,积极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循环经济管理体系,以及服务园区企业的碳金融落地服务平台。 明确的双碳专项规划是园区高效、有序、合理发展低碳建设、实现双碳转型的前提。 做好“顶层设计”和“上层建筑”,有利于加快园区经济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园区绿色可持续发展。

结合园区自身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从短、中、长期时间跨度制定双碳转型目标和路线图,逐步细化能源、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各项指引、建设、生活,发布总体规划、白皮书等相关指导性文件。

然后,对园区主导产业和企业的双碳转型场景进行量化评估,识别主导产业短、中、长期的转型风险、实施成本和增量机会未来双碳转型的实施路径,从双碳转型入手,从“双碳转型”的角度审视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方向,严格入园企业考核把控,分析预测评估制定会员企业在低碳能源利用、循环经济、内部碳定价、碳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监管机制,引导会员企业双碳转型风险,防范、缓解和降低双碳转型风险。鼓励会员企业积极参与园区双碳转型实践分享

同时,园区还应注重加强绿色宣传和营销,提高会员企业的低碳发展意识。 企业往往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缺乏低碳发展意识。 因此,园区低碳建设应引导企业认清双碳转型的风险和机遇,明确节能减排责任,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推动适合自身条件的园区企业碳达峰建设。 ,碳中和行动计划。

结论

工业园区双碳转型对于国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毕马威通过对众多工业园区案例的研究、对政府和基础设施、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合作伙伴以及各行业专家的采访,发布了一系列有关零碳园区的推文。 本文是该系列的第一篇推文。 探讨制定园区双碳转型总体行动方案、建立综合低碳能源体系、制定企业双碳行动管理体系、建立碳金融落地服务等,并对行业实践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未来我们将探讨【零碳公园标准】、【零碳公园路径】、【零碳公园碳金融】、【零碳公园数字化】等相关问题。 我们期待您的持续关注和转发支持。

【本文作者】

廖亮 毕马威中国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服务总监; 政府和基础设施咨询服务总监

近期,“薄层履带吊行走吊装重型钢梁施工方法”、“桁架伞形斜屋面模板支撑组合施工方法”、“浇筑弧形混凝土施工方法”等16种施工方法“钢管填充柱”已于2022年获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工法,获批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广西第一。

工法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 近年来,广西建工一建集团高度重视施工工法的开发和应用,要求项目及时总结施工经验和先进施工方法,不断推进工程自身建设和技术进步。技术人才,完善企业技术财富积累和核心技术体系。 同时,广西建工一建集团积极推进技术成果转化,让施工方法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促进工程提质增效,持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广西建工一建集团依托亚峰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建立博士工作站,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建筑技术创新步伐。 人才为提高项目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支撑。 2008年以来,一建集团共获批工法248项楼宇自控系统先进施工工法,获奖数量位居广西建工集团前列。 广西建工一建集团将继续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为企业生产发展和效益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孔德富)

广西建工一建_楼宇自控系统先进施工工法_北京建工一建

施工方法证书。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联系我们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琼ICP备2021009423号-1 Copyright 2021 康沃思物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