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江岸区创新方式方法提升营商环境、提升支撑能力

发表时间: 2023-06-22

自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以来,江岸区创新方式方法,改善营商环境,营造创业创新氛围,增强支撑能力。 双创基地建设成效显着。

一、推进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改善营商环境。 做好“有呼必应、有事不打扰”的“五星级店服务员”,突出问题导向,切实优化服务,积极协调解决企业问题,帮助企业争取符合条件的优惠政策,为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和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和坚强的后盾。 2020年,按照武汉市《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意见》和《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主要指标任务清单》的工作要求湖北楼宇自控创新服务,结合江岸区特点,制定《江岸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建立完善的双元创新政策体系。 《江安区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政策清单》(安文[2017]19号)、《江安区推进“百万大学生创业就业工程”政策清单( 2018年版)”(安办文[2018]23号)、《江岸区促进新型民营经济突破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安办文[2017]16号)等优惠政策出台形成了江安优势的政策高地。 2020年,针对疫情,编制了《江岸区抗疫惠企政策汇编》和《江岸区抗疫惠企政策实施服务清单》,为企业抗疫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宣布政策。

(二)培育鼓励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 共组织双创活动500场(次),服务各类人才近万名,引进创新项目(团队)近千个,吸引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等知名专家学者参与。 着力打造“创业江安·金通俱乐部”、“武汉大学生文创大赛”、戴家山科技创新城创客文化节等赛事品牌。 2020年贯彻落实双创示范基地开展全国双创活动周预热活动部署,先后在江岸区举办了战胜疫情惠企系列活动,一系列2020江安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暨2020江安科创中小企业产品直播活动 戴家山知识产权小镇知识产权营销节小镇在线培训、2020江岸“金融商会”政企银对接会等十余场有影响力的双创预热活动,为全国双创周做好了铺垫。

(三)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建设一批公共技术研发平台。 探索“大学+”模式,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 建立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24个科技研发平台。 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93家。升级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推进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三位一体”机制。 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点和维权快捷通道,实施“专利商标双扫工程”和“发明专利倍增计划”。

模式创新 服务创新_理赔服务创新_湖北楼宇自控创新服务

(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促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创业就业。 实施“英才海聚”工程,打造全球人才招聘网络,设立长江晋安人才港(以色列)工作站、长江晋安人才港(澳大利亚)工作站,设立创业园为留学生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创新人才来江安创新创业。 江岸校友会成立,以论坛、峰会等活动为平台,推介一批重大校友投资项目。 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中之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计划、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公开招聘计划、“我选择湖北”计划、“青年三年行动计划”湖北省“三分一所”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4116人。

(五)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以浙商国际大厦等高端楼宇为载体,大力引进金融业区域总部入驻。2020年上半年,平安健康险等3家金融业区域总部入驻在江岸区; 同时,鼓励金融租赁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等非传统金融机构参与金融业务,为绿色产业、企业和项目提供专业服务。 大力发展商业科技金融和科技保险服务平台,培育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对区内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企业、小微企业开展担保贷款、投贷联动、担保保险、出口信贷等业务。

2、江岸区五种典型创新创新模式

江岸打造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探索出一条老城区有机更新、产业转型升级、双创融合发展的“江岸模式”。

(一)开展“老房子+大众创新”,推动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 江岸区紧紧抓住老房子改造升级、专业第三方运营、高端人才引进三个环节,打造了“老房子+革新创新”新格局。 一是高标准改造旧房。 通过招标,择优聘用有实力、有创意的公司,对老房子进行设计和改造,比如合作开发建设“台北院子”。 二是选择专业的第三方运营老房子作为大众创新载体,引入投资公司运营老房子。 三是出台激励政策,支持平台经营者招商引智,引进一批科技创意企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二)开展“城中村改造+大众创新”,为城中村转型发展插上大众创新的翅膀。 为村集体产业园注入双创基因,推动转型升级,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一是引进第三方专业园区运营公司,用专门人才提供专业服务,建设新技术型新园区,如石桥工业园区打造的“黄埔方正”。 二是以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打造新型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平台,打造全链条创新空间,发展新兴产业、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等,构建新型综合科技创新体系。 戴家山科技创业城等园区。

(三)开展“社区+大众创新”,激活和丰富社区活力和创造力。 江岸区积极推进“社区+创新创业”,充分发挥社区积极性,利用党员群众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现有资源,营造创新创业空间。 “百步亭·爱心社区创客空间”的成立,将社区双创发展与居民就业、居民收入增加、社区服务改善融为一体,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重效益。

(四)开展“建筑+大众创新”,助力建筑经济提质增效。 依托江岸区商业建筑和特色建筑,将创新创新活动引入建筑,丰富楼宇经济内涵,完善楼宇经济治理。 一是实施“创新大厦”工程。 推动创新创业活动深入商业建筑,建设小型化、专业化的众创空间,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商业模式创新和高端商务服务,促进高端服务经济。 二是开展“一楼一业”行动,改造升级特色建筑,聚焦一业,培育特色产业建筑,如建设“明十九”、“五号厂房”特色创意以特色建筑为基础的文化空间。 三是打造密集区双创主题城,打造以工程设计为核心,工业设计、家装设计、艺术多元化发展的长江左岸创意设计名城设计。 10栋重点楼宇配备“江安楼招商电子地图信息平台”终端系统设备,“江安楼招商微平台(APP)”、“江安楼招商微信”软件应用推出“公众号新媒体平台”,通过“三位一体”数字化平台打造“一店一品”,实现服务前沿化、数字化、标准化。

(五)开展“学术+创新”,促进创新与就业融合发展。 一是为充分发挥江岸院所和科教优势,引导研发人员、科教人员和江安校友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江岸区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院校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高校设立众创空间。 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学生)创业。 二是挖掘校友资源,吸引校友回江创业,将创业就业深度融合,形成具有江安特色的学校+双创模式。

下一步,江岸区将继续建设提升一批综合性创新创业载体,推动创新金融服务升级,打造高标准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和高端产业基地。科技人才集聚区,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构建创新资源“强磁场”,打造江岸双创升级版,建设创新城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武汉在努力奔跑

5月30日,长飞光纤光缆首席科学家熊壮在光纤检测中心实验室工作。

光谷某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在一线实验室工作。

北斗产业创新中心展示的搭载北斗系统的智能驾驶模拟器。

(资料图)

武汉城市景观。

高新技术企业从816家增加到9151家,数量增长10.2倍,工业增加值增长2.5倍,需要多长时间? 10年!

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57.4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1.86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0.02件,分别增长4.74倍和5.2倍。 这需要多久? 10年!

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9个,各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48个,批准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个,去年以来成立湖北省实验室8个。 战略科技力量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这需要多久? 10年!

中国首款第四代3D闪存芯片、中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中国首台高精度量子重力仪、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L4级5G自动驾驶汽车、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十年来,一批重大科技自主创新成果在武汉问世。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近十年来,多项国家战略都聚焦武汉。

自控楼宇冷热源系统_服务创新仅局限于服务业_湖北楼宇自控创新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年来五次考察湖北省武汉市。 武汉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担使命,打造强国重器。 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活力不断释放。

这是武汉一条以“改革、创新、拼搏”为时代强音的创新发展之路。

■ 科技创新支撑行业蓬勃发展

在华工激光做产品研发的曹思阳是海归博士。 来自英国伯明翰。 “总书记强调,技术的命脉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技术不自主创新,产品的成本压力和交付周期就会变长,第一时间响应客户,无法实现自主迭代优化产品。” 曹思阳深刻认识到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竞争力,对于技术型企业来说,科技产品的核心就是技术。

“十年前,一套大功率数控激光切割机床的核心部件还必须依赖进口,现在,通过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已经基本实现了国产化。” ”到“1”的突破。

早期销售规模不足7000万元。 华工激光隶属于华工科技。 从校办工厂到百亿级硬核企业,华工科技的发展势头如何? 马新强董事长回答:“通过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 创新被写入企业发展的血液。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10月7日,国庆假期最后一天,位于东湖科学城核心区汉阳路的武汉超级计算中心三层办公楼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工程师们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在上网之前。 经过6个月的建设,全国首个集人工智能和超级计算为一体的多元化云算力集群即将释放约10万台高性能计算机的“超级算力”。

作为数字时代重要的生产力,计算能力不仅仅是数字那么简单。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委员会秘书长张云全曾表示,每投入1元算力,可以带动3-4元的计算能力。经济产出,算力发展指数每提高1点,就能带动GDP增长。 约1293亿元。

可以预见,武汉超算中心将有效发挥其数据处理能力,有望发挥武汉的无限价值。

科技创新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机制的关键,武汉正在创新之路上奔跑。

6月6日,在中宣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科学技术具有“无中生有”的功能,新技术将推动新产业。

短短两个月时间,武汉·中国光谷脑科学产业基地、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北大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围绕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纷纷落地候花。开花。 创新不断创新新时代英雄的涌动城市发生。

产业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 同时,产业创新也需要各种创新要素的催化。 比如,一个园区或建筑聚集创新元素,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赋能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最终实现“产城融合”。

就在上个月,《武汉市创新街区(园区、建筑)建设规划(2022-2025年)》发布。 到2025年,全市目标建成创新街区、创新园区、创新大厦106个,建筑面积超过370万平方米。

湖北楼宇自控创新服务_自控楼宇冷热源系统_服务创新仅局限于服务业

时光荏苒,产业崛起。 十年来,科技创新支撑了武汉产业蓬勃发展。

集成电路、下一代信息网络等四个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锐科激光、长飞公司等光电信息产业集群加速迈向万亿,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国家存储基地、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大健康产业基地等国家五大产业基地快速发展。

■ 科教人才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

“创新源泉——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集聚”,在创新发展链条中,转型是关键中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技创新研究所副所长周鑫表示,只有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推进项目,进而从源头创新前沿技术,才能这样的产品才有生命力,意义重大。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全球首台气体肺磁共振成像设备“点亮肺”预计今年正式投入临床使用。

5月10日,随着华中师范大学武汉有机光化学技术研究中心在武汉有机产业有限公司揭牌,隐藏在华中师范大学的黑马学科崭露头角。

华中师范大学与武汉有机工业有限公司通过武汉市科技局、青山区人民政府,以“开发芳香族化合物及碳氢化合物催化氧化技术”为基础,在光催化氧化研究与产业化领域架起桥梁。技术与工艺包”及共建光化学技术研究中心是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起点。

依托华中师范大学光化学专业。 据学校介绍,该校是世界上第一所、国内最早开展光化学研究的学校。 其中,以化学学院肖文静教授课题组为代表,他们在光化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创下了多项“第一”。 例如,国际上首次提出均相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传递机理、国内首套常压和高压并行光化学反应装置、首个光氧化还原催化[3+2]反应等。以及受控自由基反应中的“去质子化光诱导电子转移”策略等等。

如何破解科研与产业的“两层皮”? 在一线工作了30多年的“老兵”、武汉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侯浩波坦言:“1988年大学毕业后,我就一头扎进科研工作,去荆门做粉炭灰。” 为祖国大地写论文,侯浩波说科技成果要转化。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企业家,都必须深入了解社会和市场的真实需求。

助力双碳,针对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问题,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保护研究院与中冶南方都市环保有限公司长期联合企校合作,开展了承担国家863计划等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突破关键装备等技术和瓶颈,建立国际领先的大宗固体废物和堆场绿色、高效、安全利用技术体系,为“绿色矿山建设”、“无废城市创建”、“国土环境质量提升”。 相应的研发成果也已在湖北、广东、云南、安徽、重庆等省市的20多个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

实现科技向科技的转变,一方面要贴近创新源头,发挥武汉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提供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 。

今年3月,武汉开始实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 全城全链条全社会创新。 其中,“410”工程建设10个重大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推进10个重大科技项目,建设10个重大成果转化中心和引进培养10个高端创新团队,武汉三年内每年建设10个重大成果转化中心。 武汉正在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作为武汉市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之一,武汉中关村硬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中关村硬创)荣获“武汉市电子制造技术成果转化中心”二等奖几个月前。 以此为契机湖北楼宇自控创新服务,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服务结构,持续为武汉科技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加快转化更多成就向市场。”10月11日,武汉中关村硬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志斌表示,锻铁需要艰苦奋斗。

近两个月来,武汉中关村硬创新加大人员储备和营销投入,新增技术人员30余人,服务频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提供中试检测认证服务150余次。

发挥平台优势,做好产业化前重点中试工作。 目前,武汉中关村硬创在检测认证方面的意向合作企业有武汉高德智深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中原华电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楚冠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 20.试点方面,有深圳市海斯瑞科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亚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沃兴(武汉)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

联系我们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琼ICP备2021009423号-1 Copyright 2021 康沃思物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