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ibms和物联网平台 (2022产品经理大会)完美落幕:个人成长的坚持和初心

发表时间: 2023-04-19

2022年12月24日,大家举办的【2022产品经理大会】是一个产品经理,完美落幕。 声网物联网行业产品负责人@侯云梦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分享。 她的分享主题是“物联网平台产品的实践与突破”。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物联网平台产品的实践与突破。 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维的碰撞。

01 个人成长的坚持与初心 1.每一个自我创新与突破的时期

让我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自主控制专业。 博士三年级,我发现自己不适合象牙塔,于是辍学走入社会。 从AI、智能行业到现在的实时交互行业,我们不断突破自我。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我在做业务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以及一个物联网平台产品如何破局的案例分享。

目前在声网担任物联网行业产品经理,加入了一家在实时交互和实时音视频领域绝对领先和开拓的公司。 第一个在新赛道上寻找突破的平台。

02 B端产品经理实践一、撕掉B端产品经理的标签与困惑

相信很多ToB产品经理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质疑,比如工具人、扩音器、救火队、指责者、质疑你不懂技术的人等等。

让我经常思考如何平衡技术边界和客户需求? 定制交付和产品标准化之间的权衡是什么? 我自己的个人价值在哪里? 今天,我也希望能帮你一层层撕下这样的标签和困惑。

在盛网,流行一句话——产品是企业的指挥棒。 但接力棒并不是管理层的专利。 如何在每个阶段磨练自己的专业度,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说的。

2、人人都能用好产品接力棒

无论你是在产品实施的管理阶段,还是在你可以负责整个业务线的阶段,你都要在不同的阶段用好产品工具、技术和方法,去影响你整个产品和产品组织,让您的产品会说话。

在最基础的设备上,在产品管理上,需要具备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能力,利用一些产品设计规划套路,对产品功能和性能进行迭代。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数据思维和项目管理能力,用你的专业去影响组织内的小伙伴,包括研发、设计师、交付同学和经常和你互动的产品同学。

当你真正能够不着眼于产品本身去思考一个大产品的流程时,你就已经进阶到技术层面了,你才能真正摆脱产品本身,走向业务,面对商业封闭整个业务循环负责。

我们常说一句话——当你面对客户的时候,才是产品交付和产品价值真正开始的阶段。 如何为客户和外界提供产品价值,形成商业闭环? 对内,如何让你的产品架构面向内部业务效率和整个业务,覆盖市场规模,产生价值,能够打大仗。

这个时候,你的产品领导力已经逐渐影响到你的客户,上下游的外部同学了。 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逐渐从物到人,你的影响范围也会从组织到行业、赛道。

最高层次是以战略为导向,对点、线、面、体进行不同的战略设计和规划。 通过资源和布局,发现业务对产品的变化和成长,以及个人的行业影响力。 从组织影响力到行业影响力,一个好的产品可以帮你说话,为你产生这样的影响力。

3. 一个例子:会话机器人

Chat GPT 最近很火。 如果你体验过Chat GPT,发现机器人经常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你会想——这个模型看起来很强大,但它如何发挥商业价值呢? 恭喜你,你已经开始实现AI产品化的最底层思维了。

回过头来看,我们在做对话机器人的时候,我在里面发挥了什么价值,产品本身能给产品效率带来什么价值?

1)面向产品的功能

在技​​术驱动的产品中,快速进入角色的点之一就是编写测试用例。 不要小看这件事,以为是试炼的事。 事实上,测试用例可以成为你和研发最好的沟通工具,了解你的产品价值和商业价值,帮助你了解技术边界。

同时,人工智能产品最基本的要素包括算法数据、场景和领域知识。 在为产品编写测试用例的过程中,场景的搭建和专家的领域知识所带来的算法提升和准确率远高于算法的境界。 所以第二个就是找数据,做工具,完成面向客户的交付。

有类似经历的同学可能会很苦恼——数据获取的成本非常高,而且它的准确度和与真实场景的距离有多远都很难获得。 如何让真实用户在体验过程中帮你获取数据? 比如我们在做智能客服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机器人的语义满意度来获取数据标注和打分。 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对产品的准确性和功能的迭代负责。

2)面向业务的效率

通过对产品架构的掌握,为客户和内部业务效率制定标准和流程,包括如何突破开放域聊天对话等不可控点。

我已经将机器人提取成十几个不同的算法模块。 那么,在解决不同的知识型和任务型问题时,应该使用哪些模块进行最佳组合呢? 如何搭建好的对话策略,快速搭建场景需要的技巧,做一些类似平台的拖拽工具,帮助不懂技术的业务人员快速搭建对话机器人?

这样做之后,整体的运营效率会得到提升,这件事情也会从一个流程变成一个行业标准。 当你用你的方法和工具沉淀出一个多年后还在沿用的操作标准时,你在“技术”层面就非常成功了。

3)战略导向

如何通过对话机器人的能力找到更多的轨迹和价值产生点? 在基于平台的业务策略中,我抽象出用于客户服务、企业内部和个人助理的不同对话机器人的形式。 一方面,它拥有内部原子能力的不同组合,可以快速构建不同赛道和领域的极限; 另一方面,我形成了这三个标准之后,我的交付模型和业务实现模型,也自然而然的在不同的业务中进行了抽象。 归根结底,它是一个面向策略和资源以实现“道”的层次。

在修行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产品,你的器具、功法、道术的抽象都会有所不同。

一是你逐渐注重从事物的角度看人,关注影响的范围; 另一个是看你是不是在产品功能和性能层面下功夫,或者你是否已经沉淀到影响你行业标准的SOP或方法论,是否能打通赛道,掌握和整合资源。

这个环节还有一句话送给大家——产品经理的成长是一种修行。 希望大家能够掌握每个阶段的专业性,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行业内,都能很好地挥动好接力棒。

物联网平台即是管理平台_ibms和物联网平台_北京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

03 物联网平台产品的突破

2020年开始,手机进入负增长时代,全球物联网设备已经超过移动物联网设备。 作为盛网物联网行业产品负责人,我们此时面临的使命感是一个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已经是top 1的技术平台。 物联网时代如何打开局面?

1、使命感:成为万物互联的实时通信基础设施

在声网,我们有一个愿景——让实时交互像水和空气一样,让每一位开发者都能轻松使用实时音视频,并用好它。

我们发现在物联网赛道上,只要有一个屏幕或者一个设备,就可以是我们的市场。 在经历了信息密度的增加和疫情这样的黑天鹅时代之后,大家对远程协作、安全、交互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它可能不再是在手机上,而是在可穿戴领域的儿童手表,或者AR/VR设备上,可以进行实时交互和远程低延迟通信。

在家庭场景中,智慧屏、智能音箱可以成为即时影音入口。 在出行领域,智能汽车、机器人、户外无人机设备都可以成为远程通信、及时访问流媒体的平台和设备。

我们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技术,为用户带来远程控制、远程巡检、协作的良好体验。 但要实现从消费领域到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全覆盖,难度很大。

2. 然而,音视频物联网市场充满挑战

一是物联网市场大而老。 市场极其庞大,设备规模已达千亿级。 平均每个人可能拥有 7-8 台物联网设备。

然而,大多数设备的性能,以及它们对RTC的认知和需求,还没有达到痛点甚至痒点的阶段。 所以整个市场对RTC和音视频的认知度很低,设备的性能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

二是场景分散。 无论是手表、AR、VR,还是汽车,都是千亿、万亿起步的市场。 每个场景的玩家、产业链、技术用户和影响者都不一样,所以场景非常分散。 标准化很难。

三是产业链条长。 一个设备,从生产设计到你的前端,都需要上游元器件,比如我们需要的音视频芯片、模块、传感器; 在中游,可能会遇到硬件设备,品牌商也会有软件平台的需求; 下游既有消费级应用平台,也有面向行业的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整体图中,可以看到灰色箭头是硬件产品的生产过程,白色箭头是技术服务,或者说是互联网玩家在物联网行业寻找机会和整合点的价值流向。

蓝色部分为直接用户,即开发者和客户; 橙色部分是行业中非常关键的影响者。 深橙色部分可能是您的客户或您的合作伙伴。 产业链非常复杂,如何快速把这些设备提供给你,最终为客户产生价值,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3.在不同角色的困境中发现机会

成长链条长,涉及的角色多。 如何快速找到切入点是一个挑战。 我们可以在刚才的角色上挖掘一个机会,就是你的技术和能力带来的价值。

1)用户体验

捕捉导致决策的关键角色需求。 终端用户关心的是我们能有一个实时的、非感知的体验,这体现在物联网设备上,会包括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延迟和图像输出。 以及如何在一些设备上实现高质量的音质、画质和质量保证。 全球化也非常重要,能够在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设备上体验我们的产品。

2)发展挑战

前面说了,物联网的玩家非常多,但是在技术感知上都比较老。 因为很多物联网玩家需要嵌入式、客户端、云端等不同的技术栈来使用端到端的音视频能力,而很多传统硬件开发者连这么多技术栈都找不到人。 它的发展挑战非常大。

物联网设备规模化后,最大的挑战是性能、价格和资源消耗之间的平衡。 如何以更低的成本使用高性能、高信息密度的音视频业务,具有快速的接入能力、良好的连接性和性能保障,是大家遇到的一大痛点。

三、如何体现音视频的差异化? 同样的设备、性能、现象,如何让体验最好? 这是留给行业的挑战,也是我们可以挖掘的机会。

3)产业壁垒

目前我们每个人有7-8台硬件设备,不同品牌生态之间互不沟通。 这不仅是生态平台面向用户的痛点,也是很多芯片原厂和硬件开发商的痛点。

我们如何通过音频、视频和技术服务来破局?

4. 声学物联网的点线面体

声学做到了,那就是打破物联网领域局面的点线面体。

从点到线,也是我们在市场教育的过程中,能够给物联网的​​平台和设备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以互动配套设备为例。 智能宠物伴侣需要具备远程控制、云台控制能力和宠物监控能力,以及录像和抓拍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供了完整的端到端的能力,不仅满足了开发者对各种技术栈的需求,也通过最佳实践为行业提供了高连接、高实时输出。 和可扩展性能力。 让开发者在我们的平台上找到智能共赢的所有能力。

从线到面,开发商是突破口。 以刚才的场景为例,以往开发者可能需要一个自研的LD平台来完成一个智能硬件平台的开发。 这时候找第三方的音视频服务,比如声网或者其他的友商,就是一种开发方式。

在第二种开发方式中,很多云服务公司都提供了具有一定pup连接能力的平台。 这两种方式对当前的用户或者开发者都有一定的挑战。

北京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_物联网平台即是管理平台_ibms和物联网平台

前者会遇到开发门槛高的问题。 一般来说,只能在自研物联网平台的一些领先品牌和硬件平台上进行,也会有硬件方案选择的反复和迭代过程。

我们遇到过很多开发者,在硬件选型快完成的时候,发现了音视频开发中的各种挑战,然后回过头来改变方案。 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如果是后者,我们就回到开头。 我们提到这个行业对RTC没有认知,还停留在之前点对点的传输模式,没有体验保证,所以可以比较快的完成功能开发。 但功能同质化非常严重,音视频体验不足以让用户随时远程交互。

我们发现市面上还没有用户体验好的音视频互联网平台,于是主导开发了一个aPaaS级别的平台产品,这是一个音视频硬件开发的物联网平台.

我们在以往提供的单点能力基础上,对轻应用层的音视频通信、云信令进行分包,提供端到端的平台产品,解决开发者的开发难点,包括覆盖设备和客户端以及一些在服务器端迁移用户的能力。 除了音视频,还包括通话服务、云存储服务、报警服务和设备管理。

这样一款音视频设备最快15分钟内基本可以跑完demo,整个开发周期将从过去的半年多缩短到几个月。 以及开发人员带来的价值。

另一种是用我们自己的web RTC开放协议对接三方生态,比如海外的Alexa,智能音箱,这个思路是对标当前全球物联网的跨生态协议。 所以以后只要是标准的web RTC,我们就可以很方便的帮助开发者进行跨平台、跨终端的通信。

像gle这样的智能音箱,其思路是对标当前全球物联网的跨生态协议。 所以以后只要是标准的web RTC,我们就可以很方便的帮助开发者进行跨平台、跨终端的通信。

最后,如何帮助加速整个市场的规模化,帮助行业缩短产业链之间的差距。 我们在生态方面做了两件事。 一是用逆流思维,找一些在各个垂直领域非常有优势的主流平台,结合刚才的场景化和平台化策略,打造不同平台的场景。 优化深度适配。

在无人车和机器人领域,我们选择了英伟达; 在手表领域,我们选择了绝对第一的紫光展锐,在音视频摄像头、门铃方面选择了乐行、博流等平台。 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的上游厂商像卖模块一样卖我们的能力,加速整个市场的覆盖; 另一方面解决了开发者的问题。

上游解决后,还有其他的能力伙伴,比如AI、视觉、音频能力。 当我们落地到不同的场景,比如智慧社区、智慧行业等垂直领域,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能力转化为ISV,他们的行业经验。

除了面向客户,我们也定义了一些面向生态合作伙伴的开源计划。 在使用了部分开源后,行业ISV也可以使用我们的SDK从SDK演进到SDK。 这样我们的产品就变成了一个共创连接器,通过一些开源和一些简单的ECO接口,帮助市场上下游合作伙伴和中游合作伙伴快速覆盖市场。

5. 实时交互如何改变物联网

通过不断拓展客户上下游生态,助力生态成功,助力物联网从卖设备到卖服务的实时交互转型。 设备可以为一个垂直领域提供服务,任何设备都可以成为视频管家。 或家庭伴侣设备,帮助产品实现服务的整体溢价。

ToB端也带来了变化。 例如,帮助无人机工厂在农林巡检、应急救援、消防等场景实现远程、实时、精准的指挥调度。 让无人车、无人值守设备成为人机协同、人工接管的重要渠道,实现远程沉浸式控制。 通过远程控制和场景智能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这些都是当前生产力所带来的一些变化,以及我们实际能够看到的产品价值的体现。

我们认为只要有摄像头和屏幕,就会有交互界面,这也是跨终端沉浸式交互体验的案例。

6. 最终,实时交互渗透到物联网所有场景

总结一下,第一,从技术层面,我们提供了从准实时到实时的技术能力; 第二,过去我们更关注流媒体本身,现在我们更偏向于不同设备之间沉浸式交互的体验。

许多实时交互带来的变化逐渐从消费物联网转向工业物联网。 这种能力已经从面向连接转变为面向服务。 过去是把生产关系的重构带到ToB端,现在可以在生产力上做出改变。

最后,就是行业面临生态碎片化的僵局。 我们可以做到开放互联。 价值本身并不体现在某种功能或具体的产品上,而是体现在社会价值、大产品和世界观的角度。

不管是产品经理自己的先进流程,还是他做出来的产品,当我们发挥出更多的价值时,大家也可以检验一下是否真的做了。

04 还有一件事

无论是一个行业,还是我们做的产品,最大的风险就是趋势,但最大的机会也隐藏在趋势之中。 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只关注自己正在做的某个产品,或者自己所处的行业,更要从现在看未来。 如果物联网是人类感知的延伸,我们现在做的实时交互就是数字世界的中枢神经,整个世界就是你的屏幕。让我们一起拥抱变化

下一步是什么? 是 web 3.0 吗? 是元宇宙吗? 可能1000个人脑海里就有1000种对元宇宙的理解。 通过这些不同的产品体验和感受,我也有了自己的世界观。 其实我做的物联网是最重要的感知能力,我们的实时通信能力是元界最重要的中枢神经和管道。

而我早期做的AI感知能力,是三者结合后形成的新的世界观,在元宇宙中从头到尾拆解,为行业提供不同的价值。 如果说物联网是人类感知的延伸,那么我们现在做的实时交互就是数字世界的中枢神经,整个世界就是你的屏幕。 当然,XR可能是下一代的计算平台,我个人就是用这种心态去面对未来可能带来的变化和趋势。

本文为【2022产品经理大会】现场分享整理,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整理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ibms和物联网平台,谢谢合作

题图来自,基于CC0协议。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只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最爱最爱{{ . }}喜欢喜欢{{ . }}

物联网云平台定位于物联网技术的中间核心层,向下连接智能设备,向上承接应用层,通过分析将数据赋能给下游应用。 但随着云计算行业的深入发展,物联网云平台的洗牌和淘汰仍在继续。

周二,阿里智能运营团队发布公告称:因业务调整及技术方案不再适合未来客户需求,原阿里智能云物联网平台将暂停客户拓展运营,并终止所有已签订合同。 同时,公告还称,到10月25日,与平台合作方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或浙江天猫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的所有仍在有效期内的协议将全部终止,那些已过期的将不再更新。 关于。

此外,与平台兼容的客户端软件“阿里智能”APP也已于7月26日在各大应用商店下架,未来将只为存量用户提供服务。 从阿里智能APP的操作界面可以看出,这是一款类似于“米家”的软件,可以连接用户的各种智能设备,通过手机进行控制和管理,并进行部分自动设置。

据官方消息,阿里智能APP服务已经逐步由阿里云和天猫精灵的新物联网平台承接。

针对这起事件,业内人士众说纷纭,甚至有一些对物联网平台发展的负面言论。

刚刚,前阿里云首席智能网络科学家丁咸锋在朋友圈表示,暂停服务并不是真正的物联网平台,更像是一个App的后台。 不过,对于阿里来说,这可能只是运营和组织策略的改变,但对于其他物联网云平台来说,这可能是他们真正经历关停或类似的至暗时刻。

物联网平台继续洗牌

早在今年2月,曾被列为“中国云计算第一股”的公司就发布官方公告:“因产品运营调整,物联网UIoT公有云计划3月00:00下线2022年3月31日,收到信息后尽快到控制台确认并完成迁移,下线后所有数据不保留,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其关闭的物联网通信云平台(UIoT Core)主要为设备上云和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 搭建设备与云端的桥梁,支持海量设备上云,同时提供云端API,方便客户应用开发。 从业务关停到物联网UIoT公有云服务发布,也才三年左右。

物联网云平台基于PaaS开发,通常分为公有云和非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专用云等)两种模式。 作为第三方公有云厂商,2012年成立后,通过自主研发和提供计算、网络、存储等IaaS和PaaS基础产品ibms和物联网平台,迅速占领市场。 从财报中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营收一直在增长,但净利润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另外,头顶的“全球物联网云平台第一股”涂鸦智能,最近的表现似乎也不太好。 上市首日大涨28.5%,甚至超过此前设定的区间上限17-20美元。 不到2美元,总市值也大幅缩水至10.5亿美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半与物联网场景碎片化有关。 由于场景过于分散,不同场景下的底层技术不尽相同,各种底层协议之间难以互通。 因此,很难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和缩放以用于商业用途。

从目前来看,公有云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需要大规模的资本和持续的研发投入,但短时间内实现盈利难度很大。 对于中小物联网云平台或者公有云企业来说,如果没有持续的现金流支撑,就不得不削减成本,关停相关业务是最终的必然选择。

在IoT发布的《2021物联网平台企业全景洞察报告》和《2021物联网平台企业榜单》中可以看出,全球物联网平台企业的增长趋势已经停止,甚至出现下滑。 有史以来第一次,更多的物联网平台公司停止运营而不是新增。

资料来源:物联网

报告数据显示,全球物联网平台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260家、2017年的450家增加到2019年的620家,总体数量增长了2.4倍。 到 2021 年,这一数字将下降到 613 家,其中 188 家公司不再被视为物联网平台公司。

不过,出现这种情况的背景并不是因为云平台市场整体低迷,相反,整个市场的规模还在显着增长。

物联网平台既是管理平台_tag智慧安监物联网信息化平台_ibms和物联网平台

根据IDC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1年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1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IaaS/PaaS/SaaS)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5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21亿元),其中IaaS+PaaS市场2021年下半年同比增长43.0%。麦肯锡深度报告还显示,中国公有云市场有望将从2021年的320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900亿美元。未来,虽然C端企业仍将是中国云服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麦肯锡认为,工业和制造业将成为云服务的龙头。下一波云服务。

在此背景下,从上图可以看出,前五名的公有云已经占据了超过75%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也在逐步提升。 也不断向龙头企业倾斜,留给中小企业的空间越来越小。

物联网平台现状的成因

对于物联网云平台为什么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物联网智库此前总结了以下四点原因:

首先,很多企业因为入不敷出,看不到盈利希望,放弃了对物联网平台的持续投资。

2015年,三星推出了自己的物联网平台Artik,这是一个集成软件、硬件和云服务的集成平台,专为量产家电设计。 截至2018年底,已有85家合作伙伴与Artik建立合作关系。

具体来说,三星提供了 , 710s, 530, 530s, , 520, 520s, 305s, 053, 053s, 055s, 030 和 020 等模块型号,并将 Artik 物联网平台分为两大系列,一个系列适用于低端-功率大、重量轻、对成本敏感的设备类型,另一个系列适用于高端网关和多媒体应用。 同时,Artik还支持设备集群管理、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从如此精细的布局,可以看出三星对物联网的重视。 然而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2019年初,三星低调宣布解散Artik物联网平台团队,停止开展相关业务。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虽然表面上有很多合作伙伴,但真正上线使用Artik平台的家电产品屈指可数,并没有取得实际成果。 Artik 平台面临的问题很普遍。 物联网平台的实施和部署既费时又昂贵。 在物联网平台上开发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应用和解决方案需要高投入和高成本。 到了计算投资回报率的时候,Artik 花了四年时间投资它,却发现它入不敷出。 尤其是对于三星这样的大公司来说,Artik物联网平台的营收与其他业务相比更是微不足道,自然而然就落到了被放弃的下场。

即便是三星这样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也不能一直为平台烧钱,更何况是其他规模不如它的公司。

二、多家物联网平台企业改变商业模式

在 2019 年 IoT 确定的 620 家物联网平台公司中,426 家将在 2021 年保持活跃。但是,其中 188 家公司不再被视为物联网平台公司:

26% 的公司不复存在,不再提供服务,例如 iota 和 Yoics。

24% 的公司不再关注物联网,但仍提供平台。 一个例子是埃森哲,它将“AIP+”更名为“AIP+”,以提供一系列模块化、预集成的人工智能服务和功能,而不是专注于物联网。

21%的公司已经转向销售垂直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或解决方案。

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关注。 之前,很多公司的平台是怎么形成的? 一开始,你可能在做项目,项目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工具。 当这样的工具用到更多的项目中,工具就会变成通用的产品,产品会向上迭代,通过把通用的东西抽象出来,形成一个平台。

按照理想情况,如果平台做得好,应该会吸引很多开发者基于自己的平台开发功能多样的SaaS应用,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也逐渐发现,想要成为一个好的PaaS实在是太难了。 反而更容易直接提供SaaS应用,直接为用户创造价值,实现盈利。

在过去两年中,30 家平台公司已经转向提供应用程序或垂直解决方案,而不是水平的物联网平台; 10 家公司已经开始提供安全平台。 这些公司没有直接与其他 620 家公司竞争,也没有投入数百万美元来维护高度模块化和可扩展的软件平台,而是选择满足特定应用程序的需求,从而使它们能够在特定解决方案中建立竞争优势。

这种解决方案的趋势不仅仅是数字所显示的,大多数物联网平台公司现在都在提供平台服务的同时提供垂直解决方案。

第三,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购买物联网平台而不是自己搭建

物联网平台数量停止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购买而不是构建自己的物联网平台。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出了肉眼可见的平台,平台几乎成为物联网企业的“标配”。 但平台本身就是一个门槛很高的领域,所以那些盲目跟风、没有深入思考的平台运营者已经尝到了苦果。

随着行业的逐渐成熟,这种趋势正在趋于消退。 这主要是因为,就目前的技术成熟度和窗口期而言,物联网的底层基础平台已经非常成熟,而且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还可以选择种类繁多的第三方物联网平台。成立。

因此,与其从零开始开发和构建平台,终端客户更倾向于在市场上寻找能够快速满足其需求的产品。

四、市场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供应商

物联网平台市场进一步集中,前 10 名公司目前控制着整个市场的近三分之二 (65%),而 2019 年为 58%,2016 年为 44%。

微软、AWS、谷歌云、阿里巴巴等几家巨头公司已经成为市场领导者,并以每年超过50%的增长率继续主导着整个市场。

AWS 和 都在继续为其不断增长的物联网平台服务添加新功能。 去年早些时候,AWS 向用户推出了 AWS Edge,允许客户将他们的工业数据保存在本地。

与此同时,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不断发生。 2019年以来,共收购了7家物联网平台公司。 自2015年IoT开始关注物联网市场以来,已有84个物联网平台。 被收购。

大部分被收购的物联网平台至今仍在运营,例如2019年之后收购的物联网平台和2020年4月收购的T-物联网平台,现已完全整合到母公司。

写在最后

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设备连接数将超过150亿。 这一数字的持续增长,将持续为物联网云平台的发展提供养分,进而推动平台从设备和数据积累的“量变”向能力挖掘数据价值的“质变”转变。

阿里智能APP、物联网平台等服务的关停虽然令人唏嘘,但也为幸存的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他们只希望打造标准化的云服务,无法满足不同行业的个性化需求。 未来,它将不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

对于处于腰间、造血能力不足的中小云平台和云服务厂商来说,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云服务将是与领先云平台竞争的一大优势,这或许意味着新机遇的开始。

参考

1、《阿里智能APP下架,只服务现有用户》,智居观察

2.《国内第一家云计算公司关停物联网公有云服务!物联网平台企业何去何从?》,物联网智库

3、《第一家云计算公司关停物联网公有云服务,腰间的云厂商困境开始显现!》,新浪科技

4.《生还存疑?第一家云计算公司关闭物联网公有云服务》,Soft6软件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Levin,36氪获授权发布。

联系我们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琼ICP备2021009423号-1 Copyright 2021 康沃思物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