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十四五”规划的核心关键词之一,也是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城市现代化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实质。现代化。
中国现代城市的增长方式、空间形态和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从只注重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到注重城市特色和品牌,城市发展目标也从单一的经济指标向“以人为本”转变。面向”全面发展和综合功能转变。
从“中国第一县”到“无锡美丽东大门”,从撤城之初到现在的20年,无锡市锡山区坚持探索和弘扬城市特色和品牌,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模型。
2021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年。 在这关键之年,西山对现代城市建设考题给出了明确答案:加快建设产业升级先导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人文宜居区。 对此,中国经济信息社分析师与西山区委书记周文东展开对话,聊聊西山如何立足城市基本特点和优势,产出了一个又一个“好剧本”。
一个新城市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认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和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的未来。 专家指出,现代化城市应具备六大标志: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和高度的物质文明程度、完善配套和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丰富的城市文化、高水平的城市科学管理水平和高水平的精神文明程度。 ——优质城市人口。
从“一县无市”到锡东新城建设启动,再到完成“一年成名、三年形成、十年成市”的目标,已成为无锡连接京沪、辐射周边地区的重要门户。 西山正在努力建设现代化城市。 样本。
中经社分析师:西山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路径是什么?
周文东:西山建设现代化城市,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再到更高城市的发展过程。
原来的西山县,“村村着火,硝烟四起”,没有主城区,空间格局更像是村镇组合,是一个弥散的城市。 退县设区后,实现生产生活资源要素集聚,加快城镇化步伐成为西山的奋斗目标。
从生产力水平看,20年来,西山先后提出了“千亿西山”、“经济、区域、社会三大发展转型”、“六个更多”等一系列战略发展目标和理念。和“跳跃式发展”。 高标杆、强者攀升、经济总量赶超。 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将达到975.38亿元,是建区时的7.93倍,占无锡市的比重由2005年的6.6%提高到7.9%。 无锡的比重由2005年的7.8%提高到8.4%,主要经济指标对无锡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 从建区开始,没有一家上市公司,销售额过亿元的工业企业只有21家。 到2020年,上市公司达到13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85家。 市级总部企业14家(全市首家),西山工业经济实力与市区其他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特别是新兴产业呈现出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基础设施方面,西山已建成以2条高速、5条国省干线为核心,5横8纵的高等级公路为支撑的路网体系。 南京“一小时”都市区,不仅使无锡“东大门”的区位优势得到落实,也为锡东新城建设提供了城市基本功能和公共服务配套支持。
就其他现代城市的标志性因素而言,西山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例如,西山将良好的生态视为最具普惠性的民生福利。 PM2.5较2013年下降53.3%(开始有监测数据)。 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为一流,生态文明已成为锡山一张亮丽的“名片”。
人民生活显着改善。 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43元,是建区时的6.8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724元,是2005年的3.86倍(统计期初) .
正是鉴于此,西山“聚”人的能力越来越强。 户籍人口从2005年的38.76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48.65万人,常住人口从2005年的47.75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88.24万人。溪东新城近三年引进本科生。 各类人才4000余人。
中经社分析师:西山主城区西东新城可以说是白手起家。 它的兴起遵循了怎样的建设思路?
周文东:依托无锡“东大门”的区位优势,锡山借京沪高铁在安镇设站(无锡东站)启动锡东新城建设,着力打造打造城市核心。
结合当时西山的发展现状和城市面貌,因站而建的西东新城,坚定地选择了先建城、后发展生产、再聚集人的城镇化道路。 不急于引进产业、建厂,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配套公共服务,推动引进高水平产业和新业态,从而吸引各类人才和创新资源。 从目前来看,这条路无疑是正确的。
西东新城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区的比重从年初的7.92%上升到2020年的18.5%; 33万平方米商业楼已竣工,西东中学、天一实验、协和双语国际学校等10所学校,形成了高铁与地铁无缝衔接、人与人之间快速沟通的综合性区域交通枢纽。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 九里河湿地公园、映月湖中央公园、九里河风景带和焦阳路景观带为“两园两带”生态系统。
最为难得的是,西山以西东新城为核心,积极推进阳间、鄂湖、西北、东港等新城建设,促进各镇(街道)协调联动,逐步形成“轴心引领、一核“多中心、组团发展”的城乡统筹和一体化的城市空间肌理呈现出辐射状、层次化、组团式发展的新格局,为西山向更高层次的城市形态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两个核心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崭新事业。 中国开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城市建设中,我国大中小城市也结合自身特点和定位,采取多种路径,通过不同的路径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对于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首位、“中国第一县”称号的西山来说,要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无疑需要不断探索路径、建立机制、积累经验。
建区时,锡山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在无锡市排名最后。 到2020年,锡山GDP增速将达到5%,高于无锡市1.3个百分点。 营商环境评价居江苏市区首位,成为无锡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在周文东看来,这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产业引领两大核心。
中国经济学会分析师:西山经济快速崛起,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周文东: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锚定创新驱动和产业引领两个核心。 西山工业经济脱胎于乡镇企业,传统产业占比较高。 总体经济体量大但竞争力不强。 因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重中之重,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
今年,西山制定出台了“1+4”政策体系,包括一个总体纲要、两个实施意见、两个保障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产业集群+特色专业园区”和“一条走廊”的产业发展路径。 、两区、双核、多点”创新发展格局。
在分析现有产业基础和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的基础上,提出集聚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材料、人工智能四大新兴产业,打造电动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高端产业做大做强。 纺织服装四大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一批特色专业园区作为主要发展阵地。
特色专业园区,一是强调特色,即体现产业链的集聚性。 围绕产业细分领域,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集聚,有效推动供应链的缩短、协同创新能力的加强、产业生态更加完善。 这也有利于形成区域产业地标,提升市场竞争力。 同时,特色公园的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西山项目的引进和产业的进步,将继续增加。 目前,已从最早规划的16家增加到19家。
二是强调专业化。 现在产业链分工很细,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为此,我们提出,特色专业园区要坚持一产业、一规划、一园区、一团队、一套政策、一资金“六个一”统筹发力。 尤其是要打造真正懂行业的专业团队,才能真正把园区建设好、服务好。 在此基础上,最好再引进一个科研机构,更系统一些。
这是有方向性的,立足工作实际,主要是吸引重大项目,促进老企业更新换代。 今年在西山开展的“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要在重大项目引进上取得突破。 对市级要求引进1个50亿元以上项目、5个10亿元以上项目,提出自加压力、提高标准,确保引进1个100亿元以上项目万元、5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0亿元以上项目20个。 亿元以上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在激发传统企业活力方面,西山以市场化手段“挤、帮、扶”倒逼企业转型或退出,加快落后产能退出。 税收优惠、水电价格差别定价等市场化措施将“排挤”或“挤出”D类企业; 同时,继续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转型,加快转型升级,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经济学会分析师: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两区六市”明确有意共建环太湖科创圈,这又反过来将打造“一廊两区双核多点”的西山创新发展格局带来哪些机遇? 作为无锡的“东大门”,锡山将如何融入多项国家重要战略?
周文东:从无锡提出将太湖湾科创带纳入长三角区域战略以来,两区六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环太湖科创圈。 一方面,这是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也表明,科技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
西山是无锡的“东大门”,是无锡市对接长三角一体化、融入上海都市圈的“桥头堡”。 , 是最大的变量。
主要体现在承接资源辐射集聚人才和项目,产业协同促进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加速,交通互联互通为区域全方位合作提供便利。和交流,共同保护和保护生态,提升未来城市的品牌美誉度和吸引力等。
在一系列“多变”的机遇下,我们思考锡山“东进”的发展,不再只是做大做强无锡东部,而是向东整合发展,在整合的基础上继续东进发展,始终站在无锡全市向东融入主阵地的格局上努力奋斗。
科技创新是西山倡议的重要内容,构建“一廊两区双核多点”的创新发展格局也正是为此。
未来,西山将沿锡湖路(无锡至上海)连接一条科创走廊; 建设高铁待定,提升无锡东站区域铁路枢纽地位; 建设万山湖科技城,呼应融入环太湖科创圈,着力打造长三角重要创新源泉和长三角一流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从具体发展来看,西山并不与上海接壤。 承接上海资源辐射,首先要与苏州接轨,重点打通多条连接苏州的“死路”,形成内外联通的交通网络体系; 积极融入“新四强”产业领域,深度参与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合作; 设立总规模75亿元的西山产业投资母基金和总规模5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进“沪赢协同创新中心”等载体平台建设,支持锡东新城商务区探索创新飞地合作模式。上海等
中经社经济学家: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山现代化发展的秘诀,您认为是什么?
周文东:我觉得这个词就是“赶上”。 我们一直在全市、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寻找排头兵,缩小差距,弥补不足,团结拼搏,砥砺奋进,成就了现在的西山,但我们知道,我们还处于追赶的位置,我们没有骄傲的资本,未来我们仍需用好考核接力棒,以持续“追赶”的姿态抓工作促发展,但我们的排头兵已不再离我们很远。
三区蓝图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是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在西山,“三区蓝图”在新起点上构建了西山现代化建设图景。
中国经济学会分析师:“十四五”期间,锡山明确了打造“美丽无锡东大门、有品质有活力的新锡山”的总体目标,加快建设产业引领区升级版、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人文宜居区。 “三区蓝图”。 这个蓝图应该如何展开?
周文东:简单来说,就是实现“超、高、美”。 以“超”为基础扩大经济总量。 “十四五”期间,锡山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无锡市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高于无锡市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 数量”。
2020年,西山地区生产总值已达975.38亿元,距离“十四五”期间“千亿平台”的目标已经不远了。 但要实现100亿的增长,需要保持7%-8%的经济增速,压力很大。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们是有信心的。 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5%,高出无锡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6.1%。同比,高于无锡市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
提升发展质量,突出“高”。 这是基于无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 “十四五”期间,西山将进一步强调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以创新为发展动力。 到“十四五”末,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
展示城乡形象体现“美”。 这种美是协调的,城市和乡村各有美,美是共享的。 让城市更像城市,充满现代韵味,让乡村更像田园,展现江南水乡特色。 “十四五”期间,我们提出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体现汇聚共享、高效智能、低碳韧性、个性魅力。
中经社分析师:您想象中的现代西山是什么样的?
周文东:现代化城市建设既要绿色、生态、宜居、宜商,又要创新驱动、开放协调、高质量、优质、高效。 但是从形式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一体”的。
“趋同”体现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尤其是当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动力源泉时,更需要强大的城市功能作为配套支撑,满足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和生活,从而形成各种高端元素和资源。 ,进而促进产业技术更好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完善。
例如,西山提出的“三区蓝图”,就包括产城融合示范区。 西山旨在成为展示无锡城市现代化的窗口,窗口代表着示范和引领。 目前,西山的城市现代化路径已经从原来的“城市→生产→人”的建设路径,进入了“人→生产→城市”的新发展阶段。 站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点上,要实现目标,实现“一体化”的境界,最重要的是做好两件事。
一是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服务水平。 城市功能包括政务服务功能、交通功能、文化体育功能、商务功能、消费功能、休闲功能等,而城市形象则要求城市建设绿色、生态、便捷、活力、特色。
未来三年,西山将投资334.7亿元,新建公路87条,新建高速公路1条; 完成全区176个老旧小区改造; 投资35亿元建设天一中学万山湖分校、东北塘中学等办学项目31 投资23.3亿元新建、改扩建医疗机构11所; 新改造公园22个; 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打造农业旅游带……力争实现PM2.5 5年平均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以上,国考断面和省考断面水质Ⅲ类比例稳定在100%。
二是结合城市基础和城市特色,推动产业发展。 如果把高质量发展比作一出好戏,那么立足城市基础和特色的产业规划就是剧本,企业和科研机构就是演员。
立足城市的基本特点和优势,写好剧本,是演好戏的首要条件。 西山正在建设国家级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核心示范区、无锡市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示范城市试点核心区。 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好的剧本锡山区数据楼宇自控,才能逐渐吸引上海。 交大绿色能源研究院、博世智能网联科技有限公司、东软集团等一批优质“演员”联袂演出。 西山还有很多这样的好剧本。 今后,我们仍需对其进行发掘和精心管理,为现代西山增添优质色彩。
中原科技创新创业园作为德州市国家级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示范基地,承担着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的使命。 但对于一个集研发办公、孵化加速、商业设施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园区,安全、节能、用电便捷是重中之重。 11月7日,齐鲁晚报、齐鲁一点电记者走进园区,探访德州供电公司如何推进园区节能降耗,提升园区智慧用能管理水平。
综合能源智能管理平台。
配电桩,低能耗,安全
新兴节能园区
7日上午,齐鲁晚报、齐鲁一点点记者来到中原科技创新创业园,一股现代创新之风扑面而来。 完善的充电桩和智能空调管理让人大开眼界。
中原科技创新创业园智能配电房。
“目前,园区级综合能源服务智能管理平台、供配电全息感知与电气火灾防控、中央空调柔性控制、电动汽车充电桩有序充电等系统已初步建成投产。投入使用。” 据德州供电公司市场部特约工张泽介绍,中原科技创新创业园是德州市政府重点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基地。 ,园区内有企业120多家。
新能源充电桩。
“作为创新型节能产业园区,针对如此大的用电需求,我们着力打造客户端“端、场、边、管、云”一体化的综合能源智慧管理系统。 ” 张泽介绍,以空调控制为例,通过空调外机一体化智能开关与内机智能控制面板的改造,可视化监控启停状态,操作可实现空调机组电压、电流、功率、室内温度自动控制按需启停。 新型能效终端自动发布最佳空调运行策略。
通过客户端综合能源智能管理系统,不仅可以进行能源节点运行数据和状态监控,园区能源消耗构成统计和预测,还可以进行节能降耗的统计和分析智慧工业园区综合管理平台,灵活管控园区中央空调、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多电表采集监控、源网和负荷电气化运行、环境风险预警等方面也发挥着突出作用。
“全园区用电建设,实现园区负荷的灵活控制,促进园区节能降耗,提高园区参与需求响应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规范的服务。服务。” 张泽对此信心满满,对园区进行了改造。 运维管理和风险防控水平,节约了园区运维成本和能源成本,为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和园区综合能源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实用模式。
监控少、管理粗、负载重
综合智能管理系统一一破解
“这套综合能源智慧管理系统,可以对整个园区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全面监控,让企业受益,也为物业管理省时、省力、省心。与原有的物业服务相比,发现问题更准确、更快捷。”速度快,效率高,效率解决问题。 作为中原科技创新创业园的物业服务企业,德州景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焦玉峰竖起了大拇指,表示园区只有通过精准管理,才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中原科技创新创业园缺乏设备健康状态智能监测手段,故障、停电等突发事件难以准确定位。 同时,园区的空调、照明等主要用电负荷管理粗放,用电负荷缺乏灵活控制,不仅成为资源浪费的根源,也给管理带来很大困扰。
公园空调机组。
针对这些难题,国网德州供电公司发挥供电公司在供电方面的专业优势,与省综合能源公司、园区管委会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制定部署“焦玉峰声称的“中原科技综合能源服务”。 智能管理平台”。
空调自动监测数据显示。
“通过客户端综合能源智能管理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园区能源拓扑关系,实现能源节点运行数据和状态监控。” 国网德州供电公司市场部副部长刘新忠表示,该项目解决了园区能源管理和能耗问题。 安全、运维、能源分析、需求响应等常见问题。
智慧管理系统在园区源网负荷侧部署全息传感单元,以HPLC作为本地泛在连接数据通道,以山东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节能终端作为边缘计算和主控单元,并以4G通信作为远程数据传输通道,打造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技术的“全感知、自主安全、高效”的智慧园区。
同时,中原科技智慧园区示范项目的建设,可实现园区故障主动抢修,供电公司专业人员集约化维护。 平均维修时间预计缩短 46%。 园区主要能源负荷分析和优化策略控制,实现园区节能降耗。
前端强,后端大,效率更高
后劲十足的智慧管理平台
”中原科技智慧园区示范项目的建设,旨在提升园区智慧用能管理水平,促进园区节能降耗,同时围绕配电探索商业化运营模式设施运维、能源托管、中央空调需求响应,形成公司业务稳定的收入增长点,实现示范项目可复制可推广。” 刘新忠表示,依托智慧园区项目示范效应,跟踪园区现有客户能耗情况,充分发挥“前强后大”的市场开发团队优势,挖掘综合能源 根据需求潜力,制定并实施专属服务方案。
不仅如此,供电公司还可以通过设备带运维、合同能源管理、需求响应代理等业务模式,与园区客户实现互利共赢。 项目所应用的技术模型和商业模式,可推广到一大批园区、商业综合体、政企教育和行业客户,促进各行业能源管理和使用水平的提升,促进节能减排。全社会消费减少。 应用前景广阔。
(齐鲁晚报·齐鲁一点点记者王金刚 通讯员李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