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硅谷人才Top 10项目孵化
5月13日至14日,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孵化器项目投资洽谈会暨上海硅联江浙沪企业家联谊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上海市宝山快消品商会及100余位企业家参加了会议。
与会企业家认真阅读资料,听取介绍,并作了详细记录。
与会企业家认真阅读资料,听取介绍,并作了详细记录。
上海思友创业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勇(下图左一)与10余家优秀企业项目进行现场路演并成功签约。 不少创业者对崇明岛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和优惠政策感到满意,愿意将自己的项目落户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的孵化基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据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杰介绍,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于2011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 2012年12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纳入张江高新区(简称大张江)管理范围。 2013年5月,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园区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3150亩),2014年启动项目建设。园区规划建设服务中心1个、集团级服务分中心3个、企业总部集群3个、 4个商务办公区、6个产业集群、1个孵化器、毗邻碧亭河、朱雀河的园区。 生活配套区、集中绿化区等。
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杰(右一)为创业者介绍园区情况
孵化器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区孵化器。 孵化器项目是专门为创业公司和创业人才打造的“温暖港湾”。 未来,优秀的创业人才可享受免租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同时,“孵化器”办公设备一应俱全,创业人才可以拎包入住。
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和孵化基地初具规模。
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孵化基地效果图。
经理曹婷介绍园区情况
招商部经理曹婷兴奋地告诉记者,智慧岛是唯一一个规划面积没有被上级政府调整和缩减的。 可见国家和市政府对智慧岛发展的支持和认可。 上海智慧岛三分之一的数据产业区将用于建设绿化和河道。 清澈的河水、肥沃的土壤、宁静的天空、广阔的土地……这样“生活、境界+智慧”的优质环境,为在这里工作的人们提供了高标准的休闲生活服务功能。
上海交通大学南洋金融学院副院长、东方金融企业家协会秘书长高兵(上图)表示支持与副会长单位上海思友创业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长期战略合作。 ,有限公司与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孵化器,将提供多方面的资源对接,特别是交通大学EMBA俱乐部的资源。
世界科创圈创始人季军先生(上图)表示,上海思友董事长孔晓斌先生也是世界科创圈运营的核心负责人。 通过有效实施,未来世界科创圈将有50多家优质科技创新企业入驻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孵化器。
全国高校T20秘书长、东方金融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上海思友创业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孔晓斌(上图)介绍上海思友主要孵化基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情况和科学园。 致力于创新价值的实现和传播智慧岛园区,以改善和优化创业环境、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宗旨,发挥技术、人才、信息、平台、资源、资本等的集聚优势,打造独特的创业苗圃和创业成功加速器和接力公园。 配合园区各项扶持政策,搭建完善的创业服务平台和成长培育体系,着力培育和孵化科技型创新企业,吸引和集聚优秀创新创业者入驻。链接,提供优质办公设施和商务服务,为企业申请研发和运营财政补贴和支持,协助企业对接投资机构获得融资服务,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程服务和科技成果产业,降低创业者的创业成本和风险,帮助“小而美”的创新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 (李俊峰 摄影报道)
从上海最繁华的街道南京路向东南行驶约20公里,有一座面积仅6.6万平方米的人工岛。 三面环水,被芝芝河、张洋河环绕。 河边的廊道绿树成荫,俨然一座湿地公园。
当然,它并不是真正的公园。 它是上海最智慧的岛屿,入驻这座岛屿的“岛民”是IBM、微软、阿里巴巴“平头阁”、云从科技等2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
这就是“张江人工智能岛”。
张江人工智能岛
单从规模上看,这个类似于北京“水立方”的小岛,确实比不上传统的拥有数百家企业的大型工业园区。
但在梳理入围入围名单时发现,张江人工智能岛几乎囊括了国内外人工智能龙头企业。 这样的密度,在全国的科技园区里,实属少见。
这个岛比较有名的“标签”之一就是智慧。 每个入驻企业都将自己的研发放在岛上进行应用测试。 由此,岛上汇聚了数十个AI技术场景,涵盖园区交通、安防、家居、园区管理等方方面面。 可以说,这座小岛就是未来智慧城市的一个缩影。
“新经济”无疑是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但一个“新”字,也让它的发展之路从“新”出发,向前探索。 这意味着弯道超车的机会,也意味着可能面临的试错。 因此,在前进的道路上取长补短,成为探索中的必修课。
“张江人工智能岛”的开放时间还很短,不到一年。 基于对新经济发展的探索,定位为上海市人工智能企业最密集、类型最丰富、产业人才最集中的区域。 目前看来原型和效果已经出现。
于是,我们在上海的最后一站来到了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 希望能在这个小小的实验场中找到不一样的想法和视角。
远眺张江人工智能岛
“不要大而全,这里小而美”
12月13日,张江人工智能岛一栋写字楼前的空地上,正在举行启动仪式。
仪式的主角是阿里巴巴上海研发中心。 从今天下午开始,“平头哥”芯片研发和云计算团队率先落户张江人工智能岛,标志着阿里巴巴上海研发中心正式启用。
前者是阿里巴巴去年9月在杭州云栖大会上提出的一家半导体公司。 发布了人工智能芯片等多项世界纪录产品。 阿里云是亚太第一、全球第三的云服务提供商,服务于数百万客户。
张江人工智能岛不算大,阿里巴巴的研发中心位于比较中心的位置。 听到启动仪式的声音,不少“邻居”纷纷下楼“应援”。
12月13日,在张江人工智能岛,阿里巴巴研发中心揭牌
这些邻居都是阿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友”——比如就在阿里巴巴的隔壁,微软AI&IoT实验室大楼的彩虹色标识格外醒目。
张江人工智能岛微软大厦
算上阿里巴巴平头,今年1月以来,张江人工智能岛陆续迎来了20多家“岛民”,包括微软、云从科技、科大科大讯飞等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玩家、国内独角兽和重点研究研究所。 “岛民”分布在人工智能产业链的上中下游。
这就让人不由自主地对标一些科技园区或者产业功能区。 他们都集中在同一个区域。 在吸引企业入驻时,规划相似的产业功能定位,实现产业链的互补联动。
但显然,张江人工智能岛相对更加“小而美”。 人工智能属于新经济的众多细分领域之一,但却是这个岛上唯一的主题。
张江集团副总经济师韩璐曾透露,“人工智能岛将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芯片等核心技术研发,构建以‘核心’为核心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技术层+数字技术层+智能应用层'。” 锁起来。”
张江人工智能岛展示的智能驾驶车辆
领域越细分,越容易形成产业链的联动效应。 微软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实验室项目总监林妙静提到,上“岛”后,微软已经与3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成合作。 技术研究。
易科技首席战略官孔华伟表示:“我们可以和对面的微软,隔壁的同济大学合作交流。”
易科技在张江人工智能岛
“岛民”大多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龙头企业,因此也承担起“回馈”的职能。
例如,张江集团正联合龙头企业,共建孵化器和投资基金,打造集创新转化工场、创新实验室、项目实战空间、应用演化与运营为一体的人工智能“能力开放工场”,吸引独角兽和小企业入驻。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型创新企业将共同参与,实现相关细分垂直领域的技术创新。
这个小岛因为精准瞄准细分领域,逐渐成为人工智能企业最集中、种类最丰富、人才最集中的产业地标。
这里也是科技“秀场”
对于研发成果和终端产品,哪里才是最完美的展示场所? 一定不能是橱窗展台,不能是海报、ppt、演讲稿。 应用程序是最好的展示。 区间越大,环境越成熟,越能检验结果的价值。
事实上,相较于产业的高度集中,张江人工智能岛还有一个更大胆、更引人注目的创新,那就是将整个岛屿作为试验场,让岛上所有的创新成果都能立即得到检验。 . 在岛上申请。 是展示,是考验,更是多应用叠加后的磨合和碰撞。
于是来到这座小岛,记者看到了五花八门的智能化场景。
例如,人工智能岛上方的“嗡嗡”声来自正在巡逻的无人机; 在附近的智慧河中,有无人船和水下机器人监测水质。
张江人工智能岛有水下机器人
走进小岛,连路边的垃圾桶都“长”了眼睛。 这是一个智能垃圾桶,可以区分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 记者将手中的纸巾伸到垃圾桶上方的垃圾入口处,入口处的感应门自动打开。 当垃圾进入智能垃圾桶并完成分类后,用户还可以通过APP获得垃圾分类积分。
张江人工智能岛的智能垃圾桶
走到楼宇之间的绿地,可以看到绿地里安装了智能灌溉系统,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自动运行,启动雾化系统和喷泉系统。
这些黑科技,都来自入驻岛内企业的“硬核”技术。
张江人工智能岛AI指挥中心技术员张培文在今年7月透露了一组数据——目前平台上90%的产品都是张江园区自主研发的成果。 “通过这个平台,这些公司有了一个测试和商业化这些产品的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实施和推广。
目前,张江人工智能岛已建成的21座建筑中,园区内已有22个智能场景,涉及AI+家居、AI+智慧医疗、AI+安防、AI+交通、AI等品类。 +公园管理。
同时,园区内还有专门的AI体验中心,汇集了来自70多家企业的110余件展品和物品,其中包括可以帮助下肢瘫痪患者的新一代下肢器械协助行走及康复训练,恢复行走能力。 骨骼康复机器人、提醒食物临近保质期的智能冰箱等。
张江人工智能岛有AI体验中心,需要排队预约
张江人工智能岛打开了上海乃至中国“AI+5G”智能应用试验田的大门。
但实际上,大量“未来应用”集中登陆一个孤岛,绝不是单一的流程或目的。
一方面,入驻企业为园区智慧场景应用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VR/AR等数字产业项目在园区集聚。公园;
另一方面,园区还根据企业实际技术落地需求,为不同企业提供适合的应用场景,协助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测试,如云从科技的人脸识别支付食堂、联通的5G测试等。
用张江创业孵化器总经理孙伟勤的话来说,“张江人工智能岛的应用场景已经充分发挥了示范作用,当大公司整合创新中小企业的技术突破时,他们将形成新的解决方案,满足市场需求。”当然,前提是要有这样一个领域,让企业去尝试,让一批企业聚集在一起去尝试。
“目标不只在这个岛上”
距离张江人工智能岛最近的地铁站是13号线学林路站,步行约10分钟。 途中会经过恒瑞医药、传音控股、博彦科技等知名企业。 它们所代表的生命、健康和数字信息是上海浦东张江的两张名片。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背后的运营公司——张江集团。
早在1992年7月,张江集团的前身“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就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国资委投资设立。 与此同时,张江科学城也正式开园,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规划面积2500亿平方米。
在随后的27年里,张江逐步打造出数字信息和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集群,分别被誉为上海的“硅谷”和中国的“药谷”。 2017年,张江数字信息产业规模2845亿元,占浦东的57%; 生命健康产业规模633亿元,占浦东的76%。
基于这两个核心产业现有的经济生态和技术基础,去年4月,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宣布启动“人工智能岛”项目建设,进而打造第三个最大的产业集群。 拟将科研、数字智能和生命健康三大领域串联起来,形成全新的完整生态产业链。
张江人工智能岛,小易科技的人脸识别视网膜摄像头应用
张江集团董事长袁涛曾表示,首先要推动的是人工智能与“医疗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力精准医疗和智慧医疗。 他表示,张江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佳要素基础。
因此,与其他产业的交叉融合也成为张江人工智能岛规划的重要内容。
公开资料显示,未来,张江将以“人工智能岛”为主轴,加快集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VR/AR等数字产业项目。张江中心区,将技术和应用传播到整个张江科学城,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 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数字产业规模从目前的2000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
在这样的规划目标下,未来张江人工智能岛在加快推进整个张江智能化发展的实践中将走怎样的道路,尚不得而知。
但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海内外人士选择到张江人工智能岛的AI体验中心参观学习。 张江人工智能岛“AI企业+科技示范”产业园的建设经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也成为许多城市探索新经济发展的典型借鉴路径。 .
张江人工智能岛智能充电站
记者手记>>
新经济的“新”除了新业态
也意味着探索之路上一切皆有可能
新经济的“新”是针对整个时代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都是同一个起点,没有人比对方多几十年的经验。
也正因如此,成都遇到了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在全国率先成立成都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着力打造最适合新经济成长的城市。
成都确实生动有力地诠释了这座城市瞄准“新经济”发展方向后,能够激发出怎样的澎湃动力和发展活力。 这让成都被贴上了“新经济”发展新城的标签。
近两年,成都“从零开始”,初步形成了新经济城市形态定义和应用场景设计,建立了以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机会清单、新经济统计为标志的政策体系和产业生态。系统。 目前,成都每天有近200家新经济企业诞生,新经济企业数量已超过35万家。 6家企业达到独角兽标准,67家企业达到准独角兽标准。 共识在聚集,人才在聚集,动能在形成,生态在变化。
成都高新区
但显然,这只是探索的开始。 路漫漫其修远兮智慧岛园区,学习与借鉴、借鉴与揣测仍是探索之路的必要环节。 张江人工智能岛的实践,其实也能带来一些启发。
或许基于上海的城市能级、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集聚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和全产业链的“大佬”上岛还是可行的。 在一系列测试中,建设一个小岛作为AI应用场景的试验场,难度、挑战和想象空间更大。
既然是“新”经济、“新”技术、“新”事物,终究要先尝试,再用。 在这方面,张江小岛诠释的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应用场景展示模式,更是对新经济中“新”字的一种理解。 发展的对象是新的,路径和理念也应该是全新的,还有什么敢想的? 一切皆有可能。
模式不一定要被复制。 成都也在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特点、优势明显的新经济发展新路子。 但张江敢想敢做的勇气,确实是成都需要吸收的养分。 创新是全社会的共识,包括企业和人民,也包括部门和政策。 如果说张江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可能就是在探索道路上“一切皆有可能”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敢于想之后,还要敢于做。
红星新闻记者王耀邹悦上海摄影报道
陈一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