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河南省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行动方案(2023—2025年)

发表时间: 2024-06-24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河南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重大建设行动方案

(2023-2025)通知

2023 年 8 月 4 日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机场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3 年 7 月 28 日

加快河南省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行动计划(2023-2025)

为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新基石,坚持“适度引领、引领引领、统筹规划、主抓创建、政策引导、多方参与、同步建设应用、创新模式”,聚焦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需要前瞻性的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加强跨区域、跨领域协调,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加快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为实现“两个保障”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我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力争进入全国前5名,在通信网络、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领域实现全国领先,在算力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突破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打造国内一流的传统基础设施升级典范和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2.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引领工程

重点提升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计算能力基础设施水平,深化数据与网络、计算与网络融合、云与边协同发展。

(一)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推动5G、千兆光网络、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卫星互联网、量子通信网络建设,打造天地一体的新型网络体系。

1.实施“双千兆”网络协同工程。 加快5G网络深度覆盖,推动10G-PON(10G无源光网络)规模部署,重点建设省级5G无线网络、河南广电5G新型光缆综合承载网、郑州市城区算力网等项目“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全面覆盖有条件的城镇。 (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

2.实施信息通信枢纽升级改造工程。 努力打造新型国家(郑州)互联网交换中心。 到2025年,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带宽突破3000G,建成省内城市1毫秒、郑罗城间3毫秒、省内5毫秒、全国20毫秒的四级计算系统。 强制延迟圆。 (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郑州市政府)

3.实施空天地一体化设施建设项目。 推进“河南体系”高低轨道卫星融合星座建设。 到2025年,完成38颗卫星组网,建成国家北斗导航定位服务数据中心河南分中心,完成全省373个卫星导航定位参考站的升级改造。 国家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等系统。 推进量子通信城域网和卫星地面站建设,建设“星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核心枢纽节点。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省委军民融合办)

(二)算力基础设施。 推动智能计算中心、超级计算中心、新型数据中心建设,打造中部算力高地。

1.实施高性能算力提升工程。 加快郑州、洛阳全栈本地化智能计算中心建设,构建中原智能算力网络。 持续提升国家超算郑州中心超算能力,建设智能计算中心和郑州城市算力网络调度中心,综合计算性能保持全球前列,实现资源利用率70% 。 到2025年,智能计算和超级算力规模将超过2000P FLOPS(每秒浮点运算),高性能算力占比将超过30%。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2、实施新型数据中心集群提速工程。 建设人民数据灾备中心等项目,继续扩大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中原大数据中心发展规模,力争全省达到30万个标准机架2025.(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通信管理局)

3、积极引进交通、工业、水利等领域国家或区域数据中心,争取建立国家路网客服数据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国家水务数据中心我省水利大数据灾备中心。 (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工业和信息化厅、水利厅)

三、实施融合基础设施赋能工程

重点推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支撑经济社会智能化运行。

(一)智慧交通基础设施。 实施交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智慧高速公路、智慧港口、智慧机场和轨道交通、多式联运、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设施等建设,打造协同有序的交通运输网络。便捷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

一、稳步实施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工程。 在高速公路“13445”工程中同步部署智慧设施,持续推进沉鹿高速公路郑洛、安罗山、沉丘至遂平段等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开通智慧高速公路1000公里以上到2025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

2.推进周口港、淮滨港等智慧港口以及新蔡至红河口红河航道、饮马港至三河间淮河航道建设。 到2025年,智慧航道通航里程将超过300公里。 (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

三、加快建设以“机场、高铁港、铁路港(无水港)、公路港”四港联动的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智慧物流枢纽。 高标准建设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期工程和郑州国际内陆港新区,建设智慧机场和数字内陆港,打造郑州集装中心智慧平台。打造功能领先、实时在线、全链条联通、生态完整的中欧班列。 继续实施国家级、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郑州航空港片区、高铁多式联运现代智慧综合物流园区、智慧综合保税区等多式联运平台建设,加强数据互联互通并共享四个端口。 (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发展改革委)

4.在郑州市郑东新区、洛阳市洛龙区建设智能网联和车路协同设施,建设车联网道路1500公里,发挥省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平台作用,探索车路云一体化系统规模化示范应用,努力创建国家级车联网试验区。 (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智慧能源基础设施。 完善节能大数据中心功能,推进数字电网和智能充电网络建设。

1.加快重点区域、重要输电通道、高压电缆隧道等智慧线路建设,建设变电站、换流站智能巡检、输电线路智能巡检、配电智能运维系统,驻马店至武汉特高压交流项目投入使用,力争2023年获得陕西电力入河南特高压项目批复,尽快建成“H”型特高压交流电网,构建重要的坚强智能电网国内的枢纽。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电力公司)

2.加快完善覆盖全省的智能充电服务网络,重点开展居民小区、城际快速路、公共区域、旅游景区、县镇重要交通节点周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推动智能充电桩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车库、进村庄,探索开展换电示范城市和综合充电试点示范。 力争到2023年,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和县域集中式公共充电站示范。到2025年,全省累计建成公共充电站6000个、智能充电桩25万个以上、车辆桩比为6.4。 核心区公共充电设施服务半径不足2公里。 (责任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交通运输厅、文化和旅游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安厅、农信厅农村事务局、省政府国资委、省电力公司)

(三)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 实施平台体系拓展行动和标志解析推广行动,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示范区。

1.加快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建设、应用和推广,力争到2025年建成2-3个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本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覆盖制造业子行业和重点领域。 (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通信管理局)

2.探索工业互联网标识分析产业化应用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重点企业建设一批二级节点,2023年洛阳、新乡、许昌、漯河等工业互联网标识分析系统持续建设深化二级节点应用。 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分析二级节点达到10个河南卫星楼宇自控创新服务,基本建立覆盖全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工业互联网识别分析体系。 (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厅)

深圳市中联创新自控_河南卫星楼宇自控创新服务_楼宇维保服务品牌全国十佳

4.实施创新型基础设施突破工程

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点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到2025年,全省将建设5个左右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力争纳入1-2个国家规划; 进驻河南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部重组挂牌,新建或参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约5个;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成为种业创新高地,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超过190个。

(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规划布局前瞻引领、战略导向、应用支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探索-预研-建设-运营”的发展格局。

1.围绕引力波探测、地月空间开发、多模态网络等前沿领域,开展前瞻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探索和预研,力争取得重大科学发现。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2.加强战略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高标准建设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开展自由电子激光器、X射线同步辐射源等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国际领先的超快光源器件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力争纳入国家规划。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3.围绕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关键技术突破,规划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推进水灾害模拟试验设施和智能医学研究设施建设。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4、规划建设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功能区,打造我省科技创新新地标和国家创新高地的重要支撑。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郑州市政府)

(二)重点实验室。 推进省级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整合重组实验室体系。

1.提高省级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水平,实现实质化、规范化运行,启动一批科研基地建设,力争松山、神农种业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分院(基地)。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

2.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中推动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积极创建抗病毒感染性疾病创新药物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

(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推进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省科学院专业研究机构、中试成熟和成果转化平台等建设。

1.推动国家生物种质产业创新中心加快畜禽研究中心和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建设。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国家特色果树种质资源园、南方育种科学实验基地、粮业技术研​​究院、水产种质资源库等重大项目布局建设创建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实验示范基地集群。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农业科学院)

2、依托省科学院筹建量子材料与物理研究所、半导体装备研究所、综合创新基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加快智能传感器MEMS(微机电系统)中试平台建设。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科学院)

3.加快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完善开放标准和服务机制,开展创新成果试点放大和成熟开发,依托产业布局建设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完善技术市场体系。 到2025年,建成约50个中试基地、50个产业研究院,实现重点产业集群全覆盖,打造国家重要成果中试和转化基地。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依托省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强化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专班作用,建立行业专家咨询机制,协调解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问题。 构建1个提速行动计划、1个支持政策、N个专项行动计划的“1+1+N”推进体系,明确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重大项目、具体单位、相关地方。 各地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项目用地、能源使用、公共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服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二)加强项目带动。 坚持以重大项目引领,推动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 加强应用场景开发,在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重点领域规划一批龙头项目。 加强项目调度,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纳入全省重点项目统一管理。 完善全省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库,持续推进项目规划储备、落地建设、竣工运营。

(三)强化政策支持。 加强资金、人才、能源、土地、数据等要素保障,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平等进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统筹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金融工具、中长期贷款、设备购置改造贴息贷款等政策工具,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 将新基建领域人才引进纳入全省各类人才引进计划,落实人才服务保障相关政策。

附件:2023年河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清单河南省2023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附件

经过整整一年的成功上线,“河南一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其中,“河南一号”在支撑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8月10日上午,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河南一号”卫星发射一周年新闻发布会。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处处长宋新龙就上述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宋新龙介绍,卫星遥感是一种高效的对地观测技术,具有“大面积、高频度、长时间序列”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业。 “河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并组网运行后,可以获得更及时、更高分辨率的全省遥感影像数据,为更好地支撑行业和应用需求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根据。

“一年来,我们努力推动全省数据成果共享和应用,积极服务相关行业拓展‘河南一号’卫星数据应用场景,取得了显著成效。” 宋新龙介绍河南卫星楼宇自控创新服务,目前,“河南一号”卫星数据成果已应用于河南省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财政审计、应急管理等多个行业领域。 “河南一号”的应用价值得到发挥,赋能各行业,提高治理效率,增强治理效能。

比如,在生态环境领域,利用“河南一号”卫星亚米级影像成果,完成黄河流域生态破坏排查整治,打造“绿盾”落实生态环境部下发的专项行动要点,跟踪整改结果。 对全省30个自然保护区的人类活动进行监测和遥感监测,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系统和移动核查App客户端,实现了相关生态问题从监测发现到发布的完整闭环管理。取消号码的验证和处理。

金融领域,利用“河南一号”等多源卫星数据成果,结合作物物候,解读提取全省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保目标作物种植分布开展大数据分析评估,发现虚假承保和理赔,规范承保机构行为,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审计方面,省自然资源厅在全省范围内提供了10余批视频结果,保障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审计、城市决算审计等工作。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竣工和高标准农田审计。 审计等工作,并协助开展相关审计疑点和问题,提取分析、核实确认,利用“河南一号”卫星影像形成“疑点”全流程审计业务闭环监管采集、任务调度、验证取证、综合研判”。

在应急领域,基于“河南一号”成果,开发了应急航检系统,为森林防火航检、应急制图提供了在线图像应用服务保障,也支持了一体化、一体化的服务。整合河南省森林防火扑救基础数据资源。 调查工作:今年全省小麦收获期间,综合利用“河南一号”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气象卫星等数据,结合无人机航拍,对小麦收割情况进行全面监测评价。对全省小麦灾害情况进行了了解。 目前,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高发时期,“河​​南一号”卫星联合国家公益卫星和“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可连续观测地球,获取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可以为灾害评估、应急救援、灾后重建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和支撑。

联系我们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琼ICP备2021009423号-1 Copyright 2021 康沃思物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