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潘爱民:中国第一代程序员死磕技术,又深邃思考技术如何落地与产业融合

发表时间: 2023-07-28

作者 | 潘爱民

出品| 程序员寻求

【编者按】从事技术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不仅因为我们迎来了最好的时代,还因为我们的祖先大多还活着,甚至健谈,比如 Linux 之父 Linus、Guido van ,Linux之父。 中国第一代程序员还在折腾,UCDOS第一发明人鲍跃桥,超级解霸创始人梁兆鑫,还有今天我们的主角——国内知名操作系统专家、指令集创始人兼CEO潘爱民博士。

潘爱民博士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 他从 BASIC 编程开始。 师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院士。 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盛大创新院专家顾问。 还曾担任阿里YunOS、阿里安全。 、飞猪、阿里商业平台首席架构师,进入物联网时代,创建了指令集,并亲自主导了物联网操作系统的开发。 在经历了中国互联网行业从Spark到移动、AI、大数据、IoT等各种燎原之势后,他几乎可以被视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缩影。

浮生多变,万事皆有其盈亏。 当国内程序员为“35岁职业障碍、45岁向现实屈服、55岁退休”而烦恼时,通过潘爱民博士30年的编程人生,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第一次一代中国方案工作人员对技术痴迷,他深入思考技术如何落地并与行业融合。 从他自己的实践中,他可以看到老兵们是如何在波涛汹涌之后继续战斗!

潘爱民

第一次写编程人生是在2000年,当时有很多编程实践,刚刚开始系统思考; 第二次写我的成长故事(发表于《程序员》杂志)是在2010年,当时我即将从微软亚洲研究院毕业,准备进入国内行业。 2020年,又一个10年过去了。 回顾这10年,我一直在行业里努力拼搏。 我经历过三个公司:盛大、阿里巴巴、杭州指令集。 我亲身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物联网时代的兴起。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10年是一个漫长的跨度,足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有幸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再次经历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 本文记录了我这10年的专业经历和技术感悟,以及从技术转向商业、与行业融合的实践和思考。

职业经历

2010年夏天,我离开微软亚洲研究院,南下上海,加入盛大创新研究院。 我当时的感受是,经历了北大的教学和科研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系统研究后,我非常渴望回到国内企业或机构进行基础软件研发。 经过多方考察,我选择了盛大创新学院作为我职业生涯的下一站。

对于程序员来说,盛大创新院是一个理想的创新机构,有老板的大力支持和大量的互联网人才,而且正赶上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一批优秀项目脱颖而出,涉及语音、短视频、云计算、云笔记、LBS、智能手机等众多领域。 其中许多项目在盛大创新学院解散后仍在继续并取得成功。

当时我主导的方向是移动操作系统——。 为什么要做移动操作系统、怎么做、技术路径如何选择,是立项阶段反复思考和推敲的问题。 我仍然认为,现在是开发自主研发的移动操作系统的最佳时机。 尚未占据市场垄断地位,手机的体验和性能与iOS仍有明显差距。 自主研发的系统有机会快速赶上。

如果说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企业的象牙塔,那么盛大创新院则能感受到国内行业活跃的创新氛围。 作为盛大的终端操作系统,游戏作为应用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时,手游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不少网页游戏已经商业化。 选择支持Fl​​ash和HTML5(H5)作为移动端游戏的基础平台。 虽然关于Flash和H5谁是未来存在争论,但作为一个基础系统平台,面对大量的Flash内容库存,必须得到很好的支持; 同时,根据我这几年对Web技术的研究,我对未来更加看好H5。 因此,对于Flash的策略是兼容支持; 对于Web,从系统底层构建应用平台(Web)。

这是我第一次组建并领导一个操作系统研发团队,我自己也是一名架构师,涵盖了从Linux操作系统到应用层技术栈,再到云服务等各个方面。

与技术架构相比,简化了很多,所以我在架构设计和技术选型上都可以得心应手。 得益于盛大创新院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和相对优厚的待遇,我组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有的人玩Linux,有的人精通图形引擎,有的人精通软件工程,有的人精通多媒体编解码器。 还有十多个擅长系统安全的人,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打造了一个基于Linux/性能优异的移动操作系统。

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考虑兼容,而是走自建生态的道路。 从项目立项到决定解散,历时近两年时间。 对我来说,这就像一次创业经历。 制作了原型系统,但未能商业化。

2010年潘爱民在盛大创新研究院

离开盛大创新院后,我休息了两个月,就收到了华为和阿里巴巴的offer,担任首席操作系统架构师。 最终,机缘巧合,我在2013年初来到了杭州,加入了阿里云操作系统。

当时阿里云OS是阿里云旗下的一个部门,所以,准确的说,我加入了阿里云。 杭州是我家乡的省会。 历来以风景秀丽而闻名。 当时还不算互联网技术人才的聚集地,但时不时听说很多前端工程师经常聚集在杭州,技术氛围越来越浓。

我在阿里巴巴工作了近六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云OS(后更名为阿里YunOS)、集团安全部、飞猪及商业平台部。 在从事Cloud OS的两年时间里,我正赶上Cloud OS蓬勃发展的时期,从兼容应用程序的基于BSP的移动操作系统演变为独立的移动操作系统。

作为云OS的首席架构师,最大的挑战是确定新的架构并推动各个开发组接受新的架构。 我还领导核心系统模块的研发团队。 基于盛大的研发经验和教训,我对新架构的设计和核心模块的技术选型有足够的信心,使新的云操作系统适应未来的发展。

近两年来,云OS技术团队已经变得非常强大,聚集了大量国内系统工程师。 我一心想做一个云操作系统。 然而,要同时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却是很难的。 最终我放弃了,继续努力,调到了阿里巴巴安全部。

彼时,阿里的电商业务正全面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移,其安全能力势必随之升级。 我一方面支撑阿里巴巴业务的移动安全,另一方面带领架构师团队对阿里巴巴的安全体系进行梳理和重构。 在安全领域实习了两年后,我希望能在业务部门学习和锻炼,所以我选择了阿里飞猪。 我觉得这是一个小而美的事业部,既有平台属性,也有行业属性。 虽然飞猪的业务量远小于淘宝、天猫,但旅游业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商业空间大,创新机会多。

最后,赶上中台战略下的部门调整合并,我来到了业务平台部门。 我突然发现,刚加入阿里巴巴的时候,我满怀着做移动操作系统的梦想,但实际上,我却发展成了企业里的一只老白兔。 结合我这两年对业务的了解以及对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判断,我也感觉杭州是一个互联网的热点。 最终,我决定离开阿里巴巴,创办一家初创公司。

在杭州,从阿里巴巴出来创业的前员工群体广阔,其中不乏成功人士。 我估计杭州一半以上的科技创业公司的合伙人团队里都有阿里巴巴前员工。 在这样的集体氛围下,我选择创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创建指令集有两个初衷:

1、物联网是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看到的大趋势,而这个行业还处于碎片化发展阶段。 除了一些嵌入式操作系统已经演变成物联网设备的操作系统外,仍然缺乏基础的系统软件。 ,所以我觉得有机会做IoT场景的系统软件(解决一些常见的基本功能需求)。

2、感受智慧园区/智慧建筑的发展变化。 以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为例。 2013年开业时,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园,安装了很多智能设备。 然而,经过几年的发展,园区内的很多设施,越来越智能化,包括门禁闸机、灯光、空调、停车场、电视屏幕等等,这一切都源于其背后的一个系统,将所有的设施连接起来。相关设备整合在一起,并与企业信息系统连接,从而实现这些具有良好体验的智能功能。

我坚信物联网时代需要这样的系统软件。 经过一年的研发和运营,指令集于2019年6月发布了商业智能操作系统1.0版本,可用于楼宇、园区等商业场景。 通过与大量目标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交流,我们确实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此外,在与合作伙伴交流的过程中,我也看到工业制造场景中更需要这样的物联网操作系统软件,因此指令集公司也将工业智能操作系统作为第二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旦加入创业大军,你日常工作的重点、思考问题的方式就和以前在大公司工作的人不一样了。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身份的转变,从职业工人到企业主。 尽管如此,我还是努力掌握技术的前沿,尤其是新兴技术的趋势。 我坚持写技术文章,通过写文章理清思路,全面梳理相关技术,并结合实践提出一些意见。

技术增长

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里,我们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的复兴、大数据的各种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 作为一个从业者,我有机会在大公司的平台上体验这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也有机会亲自主导一个物联网操作系统的开发和推广。 我真的很幸运。

1、移动系统技术

早在2005年,我就选择了系统技术方向发展,当时还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 我的想法是,在微软工作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研究操作系统。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所以我从性能诊断和分析入手,研究其内部机制,并结合线程调度、内存管理、I/OO等核心模块进行了分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诊断方法。 有了这些基础,我进一步考虑了应用层的性能,以浏览器的渲染引擎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渲染引擎的整个计算过程,挖掘了优化的空间。 其核心思想是在计算过程中尽可能去除重复计算,从而保持整个响应过程的效率。 这些研究工作为我后来做操作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我有机会在盛大创新院设计一个新的移动操作系统。 其基本思想是,在移动设备上,使用Linux加Web渲染引擎来支持Web运行环境(Web),既可以运行本地Web应用程序,也可以运行在线应用程序,并以插件的形式运行Flash控件。 我研究了Linux平台上可以使用的各种图形软件,最终决定自己开发一个适合移动设备的图形库,以便与其高效连接。 Linux社区有很多开源图形库,也有像Qt这样比较成熟的跨平台图形窗口系统,但他们一是为了兼容性而牺牲了效率,二是做了很多优化来提高效率,使软件变得非常复杂。 移动设备上不需要复杂的图形功能和窗口管理功能。 我当时的想法是借鉴图形窗口系统的思想,将其简化到极致。 只需要基本的图形功能和简单的窗口管理即可支持底层图形要求。 。 移动应用内部的控制管理可以自行完成。

在当时的智能手机硬件环境下,要想实现流畅的触控体验,必须进行深度优化。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启用芯片的图形加速能力。 由于我们选择的是原生Linux系统,并且C库使用的是glibc,所以我们必须找到芯片厂商提供的硬件加速库来完成这个优化。 不过我联系了四五家芯片厂商,发现当时的移动芯片厂商基本上只提供BSP,几乎不再提供Linux BSP,除非有足够的采购提出特殊需求。 在没有芯片厂商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做出了艰难的妥协,将BSP中的硬件加速库移植到 glibc ,即将非glibc环境下的二进制代码库链接到 glibc ,供上层模块调用。 我团队的同事足够优秀,能够漂亮地完成这些任务,这比当时配备相同机器的系统效率明显更高,而且也非常稳定。

跨进程通信是操作系统非常重要的能力。 它允许应用程序在应用程序之间、应用程序与系统之间方便、高效地调用函数。 系统底层往往有很多琐碎的细节需要处理,包括应用程序数据到底层二进制数据的转换、共享缓冲区的管理等等。 作为一个面向最终用户的操作系统,有必要提供一种易于开发者使用的跨进程通信机制。 我选择了自研的方案,基于Linux提供的跨进程通信,封装了一套可以分析应用语义的系统机制。 (应用程序与系统、应用程序与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有一套相应的机制。)

除了支持Web应用程序和Flash内容之外,我们还移植了一些原生Linux应用程序。 此外,一些系统应用程序(包括桌面和图库应用程序)也是本机开发的。 在当时的硬件条件下,网页版相册应用与原生版相册应用存在明显的性能差异。 因此,对原生应用程序的支持也是. 事实上,我研究了当时手机上某个应用市场的前1000个应用程序,大部分应用程序都包含原生版本的核心模块(例如图形处理、多媒体处理、重力模型、加密解密等) .), Java代码它只是构建应用程序的框架。 这些核心模块以.so文件格式打包在应用程序分发包中,这样其他没有ARM处理器的手机或移动终端根本无法使用这些应用程序。 我曾经联系过一家MIPS芯片制造商。 虽然他们也支持操作系统,但是他们的终端设备在当时的环境下并不能直接运行市面上的这些应用程序。

我从事移动操作系统工作已经近五年了。 我先做了,然后用两年时间做了一个云操作系统。 可以说我把技术发挥到了极致,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移动操作系统的生态系统。 。 随着系统越来越先进,其生态粘性越来越强,不太可能建立标杆性的移动操作系统,除非出现特定的产业结构需求。

2、建筑师之路

在过去的 10 年里,我的技术角色可能是最合适的架构师,尽管我自己最喜欢的头衔是系统程序员。 建筑师是一个通用术语。 在特定场景下,往往对应一个或大或小的系统,可以是软件系统,也可以是软硬件结合的系统。 例如,一个应用软件需要一个架构师; 操作系统需要架构师; 一个业务模块也可能有一个架构师。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业务的快速发展,建筑师这个职业也在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 我先说一下对软件架构师,尤其是系统软件架构师职责的理解。

从软件工程师(或程序员)到合格的架构师,需要技术积累,需要足够广博的知识,需要大型系统的经验积累。 大型系统的经验非常宝贵。 如果在客观的工作场景中找不到,可以从分析一些软件系统入手,积累对复杂系统的认知和控制能力。

系统程序员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系统程序员往往精通底层工作原理,因此在系统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能够直接看到问题的本质。 然而,从系统程序员到架构师有一个障碍。 你必须放下对底层技术的执念,接受来自上层应用或中间件的各种妥协,包括一些不优雅或巧妙的习惯。

2016年潘爱民莫干山

这10年,我的建筑师生涯也分为几段经历:

架构师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是软件复杂性。 首先,我们必须对软件的复杂性有深刻的认识,否则很容易出现“太害怕系统而不敢下手”或“不害怕系统而犯不应该犯的错误”; 其次,我们必须有足够的经验来处理软件中的复杂性。

如上所述,系统程序员成为架构师更有优势,因为系统底层往往需要提供基础手段来克服一些本质难点,比如单机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和线程调度、分布式中的一致性算法等。系统等。

论文自控楼宇完整系统有哪些_楼宇自控系统设计说明_完整楼宇自控系统论文

3.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胡适曾在给大学生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总要找到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作为一名IT技术人员,虽然已经离开了学校,但是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中,他应该时刻思考一些问题。 下面是我这十几年思考或者实践过的一些技术话题。

计算使世界运行更加高效,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计算机计算只是低级(机械)计算,而人脑才是最聪明的计算; 如果你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发散性思维,你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尊敬的一位老师曾经说过,你的大脑越用越好。 我坚信这一点。 程序员受到编程思维的影响,平时的思维往往是程序化的,而我也摆脱不了这种思维的束缚。

职业成长

10年前,我还是一个纯粹的技术人,深入钻研技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在过去的10年里,我的职业生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重要的是我开始接触业务,走近业务,也开始思考行业,最终走向科技创业。

1.技术转向商业

我的经历是从纯粹的技术职位到业务的转变极其缓慢。 首先,我在一所学校工作。 在我职业生涯的初期,我从事过地图编辑产品,并进一步构建了地理信息系统。 然而,我很快就走上了教学和研究岗位,留下了业务需要。 然后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在那里我比在学校更纯粹地学习技术。 这是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 大多数时候,我可以广泛地思考技术并进行实验。 能够制作原型就太好了。

在进入行业做移动操作系统和安全保障的阶段,我开始接触业务。 前者需要运行移动操作系统,后者需要支持阿里移动业务的安全。 实际需求来自运营商或者业务方,我的职责就是做好技术和实施方案。 如果这些任务也算作业务的话,属于后台支撑业务。

我在阿里后期的工作和业务(旅游电商)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也参加一些业务拓展会议。 除了做出一些技术决策外,还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平衡和分配技术资源。 如果有人问我,阿里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阿里的商业方法,包括如何设定目标、拆解目标、如何运营业务(尤其是用数据来运营业务,这是阿里的优势) 。 尽管许多书籍或文章也会谈论这些方法,但无论进行多少书面研究,都无法使亲自参与商业周期变得更有效。

2. 对行业的思考

能够将你的工作融入到一个行业中是拓展你视野的最好方式。 有些技术或者产品自然需要站在行业的角度来看待,操作系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产品。 移动操作系统的发展要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来考虑。 上游有芯片制造商,下游有手机制造商和移动服务提供商,中间可能有设计公司或系统服务提供商。

2012年,我走访了多家移动芯片厂商,了解了芯片厂商对于移动操作系统的态度和技术支持,了解了自主研发独立系统的困难,并从一些关键点探索了可能的技术解决方案。 另外,一般市场和垂直领域的需求不同,其对应的产业链也不一定相同。 最终如何形成一个生态,包括硬件产业的生态和移动应用的开发者生态,决定了一个移动操作系统采用什么架构、如何运营。

我花了五年时间尝试制作一个移动操作系统。 我很幸运有这样的机会,但遗憾的是我最终没有得到。 我个人也得到了成长,这是一个额外的好处。

2018年,我转投物联网领域,再次赶上了快速发展的行业。 尽管物联网已经提出并发展多年,但其发展空间依然广阔。 我们可以看到各行各业的设备正在联网、升级。 智能家居、汽车、监控摄像头、空调、电梯、行人和车辆通道闸门、工业生产设备等都以各种方式连接到网络。

基于对众多接入网络的设备的技术路径和整体软件结构的分析,我认为除了设备上的操作系统之外,还需要一个针对物联网场景的系统软件,解决物联网场景的需求该场景中的设备连接和数据共享。 让这些设备形成一个整体来协同工作。

从物联网的角度来看,这才是真正的物联网操作系统。 业界现有的做法是建立共享的物联网平台。 但这种共享平台无法满足大量业务场景的需求; 共享问题,但往往是一些局部的非通用解决方案。

跟上一个行业的发展比跟踪一项技术的发展要困难得多。 这需要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思考。 行业里很多知识和经验并不是那么高科技,它们来自于从业者的日常活动,包括各种失败和成功的尝试。 在过去的10年里,我接触到了一些引领行业发展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开始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

3.科技创业感悟

自从2018年选择加入创业大军以来,最深刻的体会就是:离开了大平台,你就什么都不是了。 创业不到两年,我想分享一些感悟:

写在最后

程序的寿命还有10年,但这10年里,我其实并没有太多接触程序代码。 有一次,我们团队的一位架构师给我讲了代码实现的事情。 他怕我听不懂,就以以前DOS时代或者时代的系统机制为例,给我解释了现在的架构方案。

感谢这些建筑师对我的关心。 确实,软件和硬件技术发展很快,编程的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用10年的跨度来看待技术进步,老程序员的知识结构需要升级。 在国内IT企业市场,35岁的程序员是一个职业门槛,很多程序员在45岁就屈服于现实,大多数程序员在55岁就不得不退群。

20 年前,当我写第一篇关于《程序人生》的文章时,我提到我是软件开发团队的资深人士。 当时完整楼宇自控系统论文,一方面是因为身体崩溃,另一方面是感受到了后浪的力量。

这10年里,我还养成了一个辅助习惯——跑步。 跑步距离从5公里开始,到10公里,再到半程马拉松(约21公里),再到全程马拉松(约42公里)。 我跑不快,但我可以坚持。 我希望我的编程人生至少有两部续集。 我可能不会写很多代码,但我仍然与代码保持联系。

智慧服务让善良更美好

如果说建筑是承载生活的空间,那么服务则可以让生活以更好的姿态呈现。 龙湖深耕物业服务22年以来,始终践行“待您如家人、关爱您”的服务承诺,践行“善待您一生”的承诺。

对于精致的服务,龙湖一直用心,龙湖的服务也在不断升级。 当其他物业公司还在学习龙湖的服务标准时,龙湖已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和应用一系列智能系统,服务不断提升。 随着科技智慧的注入,物理空间的壁垒被打破,科技的加持让龙湖的服务更加快捷,让美丽立刻到来。

设备智能数据库

FM设备管理平台全生命周期管控

重视设施设备是检验社区服务的硬核标准。 设施设备的管理是“预防>维护”。 预防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015年,龙湖自主研发的FM系统投入运行,对管理项目中数十万台设施设备进行电子化管理,并为每台设施设备分配唯一的ID号、数​​据等基本详细信息、保养、大修、报废均纳入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如调试日期、故障记录等,一目了然。 这些社区的装甲卫士的中枢,时刻保障着社区的美好生活。

全套健康档案保障日常运行

当科技改变生活从美好的憧憬变为现实时,智慧服务带来的不仅是龙湖式的幸福感,更是服务效率和安全性的全面提升。

每年雨季来临前,确保监控系统及时预警水位,定期对排水泵进行维护; 雨季期间,当排水泵出现异常报警时,FM电子台账会快速反馈,避免隐患。

工程人员每天乘坐电梯,只需扫描电梯等服务设备上的二维码,即可了解设备的基本信息、维护日期和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提高设备管理效率。

以往龙湖远程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需要在设备暂停运行的情况下,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人工检查,调取设备参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 检查过程往往会耽误业主的正常使用。 现在,随着FM设施平台的使用,冷设施设备拥有了唯一的“身份证”,可以准确记录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生、老、病、死”。

公园巡视员

RBA监控平台风险实时预警

RBA远程楼宇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搭载龙湖智慧服务自主研发的RTU集中器等核心部件,为设备提供“贴身管家”服务,替代人工巡检。 RBA为每个设备安装传感器,实时读取电压、水压、设备温度等数据,并自动生成运行记录。 一旦读数超过设定的预警值,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工单并发送给指定维护工程师的APP端口。 24小时为园区设施设备正常运行保驾护航。 2016年夏季,重庆、无锡、上海、杭州等地持续暴雨。 龙湖通过RBA系统实时监控提升泵、排水泵的状态和水位。 上述区域机房均无被淹情况,室内未出现倒流现象。

景观一直是龙湖的王牌,这得益于景观研发的巧妙设计和物业人员的耐心维护。 智慧服务的加持,让景观的维护更加科学。 RBA系统可以自动监测土壤的pH值和湿度,并自动触发灌溉设备。 RBA平台的应用可以实现设施设备的二级监控,风险预警,防患于未然。 ...

智能眼系统

龙湖智慧眼实时监控千里眼

2018年,龙湖完成了全国所有项目智慧眼系统的落地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迭代。 采用高清监控设备作为日常社区质量监控管理的手段,让千里之外的质量管理专家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监控项目运行情况。

智慧眼作为技术产权体系的新成员,是现场质量保障的基本防线。 与移动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场检查机制相补充,为多维度的现场质量控制体系提供支撑。 其价值在于对现场质量进行远程诊断,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发现问题后可以快速整改,提高管理的及时性。 标准化服务体系的背后,是龙湖智能服务的温暖与善意。

电梯黑匣子EBB

电梯还具有舒适性和安全性的 KPI

2018年,龙湖将RBA系统升级应用于电梯运营管理。 通过传感器等一系列技术手段的加入,可以帮助物业企业突破电梯企业的技术壁垒,采集所需的电梯运行数据,解决电梯困人、装修堵塞等问题。 门、不停楼层等物业管理痛点。

此外,创新地将电梯舒适度纳入电梯评价标准,通过电梯黑匣子采集电梯振动、倾斜、异响、加速度、轿厢温度、湿度、照度、平层等运行数据,综合评价电梯舒适度。 推动后续改进,让业主在乘坐电梯的短短几分钟内即可获得舒适的乘梯体验,为龙民送去不受打扰的温暖。

智慧+服务,未来温暖可期

龙湖智慧服务,将智慧与服务融为一体,是更加精准、科学的服务。 如今的龙湖智慧服务,FM&RBA系统通过专属ID卡控制数十万个设施设备,每小时可刷新的设备运行数据高达2880万+。 一生善待你,不仅是眼前的温暖,更是7x24小时隐形的守护者。

保持友善,永不停歇。 未来,青岛龙湖将持续深耕城市,龙湖的智慧服务也将积极拓展。 在“空间即服务”战略下,将以“龙湖式幸福”服务更多城市空间,为城市带来更多温暖。

联系我们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琼ICP备2021009423号-1 Copyright 2021 康沃思物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