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读
2023年7月24日,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主编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园区智慧碳管理系统技术规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线上线下顺利召开。 。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小进、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分会副秘书长朱荣新、中国建筑技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邸彦强集团公司等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低碳智能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近20家编制单位参加了会议。
《标准》编制启动会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分会副秘书长朱荣新主持。 《标准》主编、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郑晓津首先致辞。 他对各位领导、专家、同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阐释了在双碳和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制定《标准》的重要意义。 介绍了清华同衡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
郑小进院长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绿色低碳化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五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时期。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双碳”承诺与自愿行动等五对重大关系。 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也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最重要、最广泛的空间载体。 在迈向双碳的过程中,园区如何通过自身转型率先实现零碳化,对于该地区实施双创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作为清华大学所属全资国有企业,清华同衡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群强大的科研实力,在城乡规划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和教育,为双碳和智慧商业提供多元化支持。 清华同衡为国家标准《智慧城市设备连接管理与服务平台技术要求》、《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第1部分:通用要求》、团体标准《智慧零碳园区评价标准》、《智慧城市运营中心评价标准》办公建筑》、《城市低碳规划设计导则》等多项智慧低碳城市、园区、建筑等标准的主编单位。碳/低碳园区技术集成及工程示范”、中国西店工业园区智慧能源系统规划专项规划、中国绿发集团零碳园区及零碳建筑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等智慧零碳园区相关工程实践项目,为制定这个标准。
郑院长致辞后,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分会副秘书长朱荣新代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致辞,并对范围提出了具体要求标准的应用、编制框架、章节设置、编制计划等。
《标准》第一次工作会议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绿色建筑与节能研究所副所长/低碳智能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金秋主持,介绍了标准编制的意义和原则、标准编制单位及大纲、标准进度及分工。 《标准》主要内容涉及新建和现有园区智慧碳管理系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管理等关键内容。 希望通过标准编制,推动园区智慧碳管理系统建设,提升碳排放管理和智能化服务水平。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双碳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邸艳强外部专家对《标准》的技术路线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在边界划分、技术内容、章节分配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专家发言后,编制组对《标准》的编制大纲、任务分工、编制进度、初稿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议最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主编郑小进致答谢辞,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分会副秘书长朱荣新致辞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长对会议作了总结。
园区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最重要、最广泛的空间载体。 零碳园区的建设和运营离不开数字化手段和智能技术。 推进数字化产业治理,需要推动碳排放数据采集和应用,通过园区碳排放管理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智慧园区 英文,实现全面减排。 园区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也是全面实施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 《园区智慧碳管理系统技术规定》的出台,将引导园区碳排放管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园区碳排放数据的采集和应用,赋能园区碳排放数据。园区全面减排,进一步实现精细化“碳中和”,在园区管理和智能化服务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前景。
相关链接
2021年是中国“碳中和”征程的元年,国内“碳中和”园区建设也迈出了第一步。 1月28日,中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认证仪式在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亦庄智慧园区举行。
据悉,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生态系统融合了可再生能源、智能微电网、智慧水务、绿色农业、体育健康等功能。 通过部署4.8MW分布式风电、1.3MW分布式光伏、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形式的智能微电网,到2020年清洁能源占电力比重达到50%,并通过购买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北京智慧园区,抵消公园内排放的所有温室气体。
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发展局局长刘莉介绍,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 目前已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改造示范园区、国家绿色公园。 “随着国内首个‘碳中和’园区在亦庄的成功落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此为契机,带动更多企业落实国家碳中和战略。”
金风科技亦庄新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只是一个开始。 实现中国的碳中和目标,需要更多的“碳中和”园区。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杨天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