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⑴一系列“金品牌”工程全面铺开,金融、保险、金融、税务、外贸、内贸、水利、电力、铁路、航空等部门信息化建设需求持续增长。
(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陆大城市兴起区域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杭州、沉阳、西安、成都等地都发布了信息化发展规划。
(三)传统产业改造需要广泛运用电子信息技术。 “九五”期间,1.2万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推广CAD/CAM应用楼宇自控系统的发展趋势,在工业窑炉、电力等生产过程中实施计算机控制调度。
⑷智能建筑将大量涌现,包括楼宇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消防自动化和安防自动化等。目前我国有数千栋建筑,仅上海浦东就有100多栋建筑。
(5)多媒体软件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包括家用电脑软件(游戏、教学、家政)、网页及广告制作、电视电影制作等。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重点将主要以应用软件(含系统集成)为主。 目前,应用软件约占我国软件市场的75%。 由于这几年计算机硬件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系统软件的快速增长,而应用软件却滞后了。 这恰恰说明应用软件未来还有更大的增长潜力。
软件产业是典型的知识经济产业,这与以前的工业经济产业有很大不同。 未来有可能保持长期稳定高速增长。 中国政府推动的信息化建设带动了国内计算机硬件市场的快速发展,并创造了潜在的软件市场。 中国软件产业的现状是:需求巨大,政策不足。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软件产业目前似乎处于起步阶段的后期。 鉴于软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独特地位,未来中国政府可能会推出针对软件产业的优惠政策,这将导致该行业进入扩张期。 未来,软件产业将以年均至少30%的增速发展。
在各类软件中,国内市场和应用软件(包括系统集成)将是我国软件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鉴于中国软件行业的高增长率和适度的投资回报,该行业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标的。 如果未来政府出台类似印度更好的优惠政策,该行业将会有更高的增长率和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将成为绝佳的投资标的。
一个中国人去柏林出差,路过城里的一处建筑工地——显然是一栋楼正在建,楼还没建好,不清楚有多高。 周边防护严密,多根喷水管一直在洒水抑尘,周边环境干净整洁。 这让他感到惊讶但又很高兴,心想国内工地要是能有这样的管理水平就好了。
一年后,他出差时再次路过该地。 这一次,让他惊讶的是,整个施工现场与第一次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他忍不住上前问道:“这栋楼要建多少层?”
“四层楼。” 对方回应道。
“建造需要多长时间?”
“四年了。”
“这么久?”
“建成后可以使用400年。”
这个故事曾在中国作为笑话流传,不仅是为了讽刺当下社会浮躁的气氛,更是为了展现德国人的严谨、老练甚至“刻板”。 有人说,德国企业就像一个沉稳、充满活力的中年男子,默默坚守自己的目标。 它们可能是“小公司”,可能是“慢公司”,甚至可能看起来像“傻公司”,但稳定的业绩和增长表明它们绝不是“坏公司”。
这一点在西门子身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自1872年西门子向中国出口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以来,西门子曾表示,他们“从未离开过中国市场”。 不过,如今西门子在中国市场的活跃程度似乎一点也不“傻”。 相反,它充满了“智慧”。 他们瞄准了巨大的绿色节能商机。
在中国,提起西门子,很多国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西门子冰箱。 这确实会让全球最大的电气电子工程公司有点傻眼。 事实上,西门子的业务范围涵盖工业、能源、医疗、基础设施和城市。 在广州,从特高压输变电系统、轨道交通车辆,到城市照明、机场安检,西门子的身影无处不在。
在德国慕尼黑西门子集团总部,南方日报记者见到了西门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员会委员、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业务首席执行官博乐仁博士。 他高兴地告诉我们,他曾在广东工作,在上海生活了3年,5年前回到德国。 他在中国有很多朋友,他本人也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博莱伦看来,人口众多、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巨大的中国,是擅长提高能源效率的西门子的完美舞台。 谈及西门子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博乐伦表示:“西门子希望参与我们能想到的所有高端制造行业。”
愿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合作伙伴
今年6月,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团访问德国期间,西门子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 西门子还承诺在技术创新领域与中国开展合作西门子楼宇自控长沙负责人,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技术。
博乐人告诉记者,事实上,早在1985年,西门子就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备忘录。 今年签署新的战略合作协议是1985年签署备忘录的延续,为更好适应中国“十二五”规划发展需要,深化更加全面的伙伴关系。
博乐人表示,他们注意到,今年中国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绿色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多次强调,西门子愿意与中方合作,生产适合中国市场特殊需求的产品。 “西门子可以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完美合作伙伴。”
广州被视为城市绿色转型典范
在西门子一本主题为“未来生活图景”的宣传册中,记者无意中发现了“小腰”和西塔的身影。 这是一篇关于城市生活质量的文章。 第一句话是:“广州是一座人们愿意工作但不愿意生活的城市”。
文章提到,拥有约800万人口的广州曾经面临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季节性电力短缺等问题。 不过,这些问题在2010年广州举办亚运会后得到了很大改善。文章中,广州被视为从“混乱、喧闹的亚洲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发展的典范。 当然,文章也不忘记提到,相当一部分解决方案是由西门子提供的。
博乐仁表示,西门子参与了广州地铁、照明、能源等建设,广州确实是城市建设的典范。 “我很多年前就来过广州,与现在的广州形象相比,这个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州是一个非常有活力、潜力巨大的城市。”
西门子表示,城市化正在成为全球面临的最艰巨的挑战之一:2007年,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07年,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如今,2.8 亿人生活在大城市(人口超过 1000 万的城市); 6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
这就是为什么基础设施和城市业务领域成为西门子新兴的重点业务领域。 博乐人表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不仅因为中国对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很大,还因为中国不仅有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还有很多小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 这些是未来的新兴市场。
新办公楼将成为节能展区
就在我们参观西门子总部的第二天,西门子和沃尔沃联合发表声明,将共同开发电动汽车及其辅助设备。
此消息的发布解开了记者心中的一个谜团。
当天,西门子人员特意带着记者参观了电动汽车和充电桩。 白色紧凑的车身,启动和行驶时安静无声。 一根长长的红色软管一端连接到电动汽车的“油箱”,另一端插入充电桩进行充电。
该负责人神秘地表示:“明天,西门子将在法兰克福车展上与重要合作伙伴一起宣布重大决定。”
但出乎记者意料的是,西门子提到的重要合作伙伴竟然是沃尔沃。
据该负责人介绍,西门子已经与宝马、雷诺签署了相关协议,共同开发电动汽车充电设备。 此次合作是电动汽车顶级零部件和系统配置的重要里程碑。 “西门子的长期目标是成为电动汽车内外电子系统解决方案的全球供应商。”
当然,电动汽车只是西门子瞄准的绿色节能领域的一部分。 采访结束后,西门子工作人员指着记者之前采访的办公楼表示,两栋旧楼很快就会拆除重建,稍后建成的新办公楼将采用西门子的建筑节能技术。 届时,它将成为全球最新节能环保技术的集中展示区。
■高端访谈
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首席执行官博勒伦:
广东企业应加大
人力资源投资
西门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员会委员、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业务首席执行官薄乐仁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博乐伦向广东企业提出三点建议: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开拓市场、注重环保。
南方日报记者:西门子是全球最大的电气工程和电子公司之一,业务遍及全球。 您能否介绍一下中国市场在西门子全球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华南地区的特点是什么?
博莱伦:西门子有160多年的历史,其中139年在中国。 正如您所看到的,中国在西门子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且日益增长的作用。
我们关心的问题之一是环境保护和效率。 对此,我们与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方向是一致的。 中国市场巨大,迫切需要保护环境、提高能源效率。 西门子将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极具竞争力的合作伙伴。 广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西门子在广东拥有2000多名员工。 我们对广东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南方日报:130年来,西门子活跃在中国市场,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今年恰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会给西门子带来什么变化吗?
伯乐人:中国越来越开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发展迅速,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已成为西门子继美国、德国之后的第三大市场。 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55亿欧元,并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 西门子在中国拥有25,000名员工,已成为在华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
中国的投资环境更加完善,我们也希望继续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更加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
南方日报:西门子历来注重创新,广东企业也面临着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的转变。 对此,西门子能给广东企业什么建议?
伯乐人:我相信技术创新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有13亿人口,经济也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它消耗大量的能量。 有必要寻找减少能源消耗的方法。 改变这种现状有很大关系。 中国必将成为智能电网建设、交通和物流管理、提高公共交通系统效率、降低车辆能源消耗等新技术的市场。
至于对广东企业的建议,我认为首先要做的是加大人力资源投入。 你是否拥有优秀的人才,是决定你能否在竞争中击败对手的关键,也是你的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的关键。 所有的竞争最终都是人的问题。 二是开拓市场。 广东可以与国际企业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 三是注重环境保护。 在生产的同时,减少对自然的污染。 初期投入可能比较大,但从长远来看,企业一定会从中受益。 。
策展人:杨兴峰 梁耀文 张东明
指挥:王垂林、吴军、郑建荣
协调员:郭一乐 伟丹 陈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