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中国中央空调行业“十强”品牌的声量越来越大

发表时间: 2023-05-20

文/螳螂财经(ID:)

作者/土林

中央空调领域,国产品牌的呼声越来越高。

《机电信息》中央空调市场数据显示,2020年1-9月,中国中央空调行业“十强”品牌分别为:美的、格力、大金、日立、海尔、麦克维尔、东芝、江森自控约克、酷风、日加。 其中,不仅民族品牌占据多数,以美的、格力、海尔为代表的家电巨头也成功进入第一梯队。

随着2020年新基建的落地,住宅市场的中央空调品牌“大战”也迅速蔓延至商用市场。 为了在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领域赢得更多订单,各大中央空调品牌之间的舆论“较量”愈演愈烈。

商用中央空调领域的内部竞争正在加速和加剧。

市场需求下滑压力下,轨道交通将成下一个“斗兽场”?

与家用中央空调相比,商用中央空调有明显的不同。

商用中央空调不仅功率更大,而且使用的压缩机、控制系统、调节管路也比前者复杂得多。 相应的,商用中央空调的毛利水平也相对较高。

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商用中央空调在2010年前后这几年发展迅速。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一批批大型商用写字楼、酒店、商场等的兴起,赋予商用中央空调巨大的市场空间。

由于国外品牌比国内企业更早进入中央空调领域,早期商用中央空调领域的主角多为国外品牌,如开利、特灵、约克、麦克维尔等。 不过近年来,本土企业迎头赶上,格局逐年发生变化。

不过,虽然民族品牌正在慢慢追赶,但商用中央空调的市场需求却面临下滑压力。 这背后的原因一般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商业地产竣工开工低迷,库存进入高位。 据“东兴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之后,商业营业用房和写字楼增速有所下降,此后四年增速均有所下降。

众所周知,那些大型商业营业楼是影响大型中央空调项目景气度的主要指标。 这一指标的下滑,无疑给商用中央空调的市场需求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政府项目监管进一步加强。 延续2013年和2014年的低迷市场,地方政府项目暂停,项目审批更加复杂。 楼宇和博物馆的建设依然受到克制,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项目也持谨慎态度。

因此,为摆脱这一行业循环,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领域成为商用中央空调市场新的竞争方向。

2019年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2021年至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 其中,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

当地交通部门积极响应。 数据显示,2020年内地共有26个城市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296.36公里,新增运营站点828个。

青岛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_楼宇自控系统中央空调系统_武汉空调自控

由于轨道交通对空调系统的严格要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其中央空调系统都是被国外品牌授予。 但正如上文所说,本土企业虽然落后一步,但正在迅速迎头赶上,逐渐在这一领域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

1月13日,《大铁轨道交通》公布的202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空调系统招标数据显示,按市场份额统计,海尔中央空调占比23.83%,格力占比23.33%,美的占22.11%。

不难发现,以海尔、格力、美的为代表的本土企业牢牢占据前三的位置,“抢占”近70%的市场份额。 我们熟悉的麦克维尔、大金等国外品牌都在他们的身后。

事实上,商用中央空调的市场需求很大一部分来自基础设施领域。 2020年新基建提出后楼宇自控系统中央空调系统,无疑将为未来几年的商用中央空调市场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大牌争相布局 机遇与隐忧并存

无疑,在新的“斗兽场”中,品牌之间的竞争需要倾注更多。

因为在商用中央空调领域,无论是上游企业原材料成本的变化,还是整体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于中小品牌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他们将动不动就面临“生存危机”。 因此,在这个领域真正拥有话语权的还是那些大品牌。

2019年,格力、海尔、美的一举拿下了首都大兴机场的大部分中央空调项目,可见这三大中国厂商在国内商用中央空调市场的龙头地位。

不过,作为本土企业,三者之间的竞争显然是无法避免的。 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近年来这些大品牌的动作明显加快。

1、格力:“借力”离心冷水机系列技术领先

事实上,格力是最早成立中央空调研发机构的企业。 1998年,为打破美国四家公司对大型冷水机的垄断,格力开始研制大型冷水机,并于2000年研制成功。而这也标志着我国民族工业从此拥有了离心式冷水机系列的自主知识产权。

2011年12月,格力全球首台高效直流变频离心冷水机正式下线,拥有100%的自主知识产权。 至此,格力打破了国外企业在中央空调领域的垄断,重新定义了离心机组节能新标准。

近日,格力中央空调中标上海地铁2号线9站冷水机组改造项目。据悉,格力将提供14台格力CCE系列磁悬浮变频离心冷水机和28台格力模块化变频机组。变频螺杆式冷水机组,涵盖9个站点暖通空调系统的升级换代。

据格力中央空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格力中央空调已为国内23个城市的大量轨道交通项目提供专业服务,广泛赢得了广大用户的肯定和信赖。项目方。”

2、海尔:磁悬浮离心机迎来市场新机遇

磁悬浮离心机的成功应用,为海尔商用中央空调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数据显示,2017-2019年,磁悬浮离心机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23%、61.20%和43.7%,在机场新建和改造、轨道交通、酒店、商业楼宇。

2006年,海尔推出国内第一台磁悬浮中央空调。 海尔中央空调凭借领先优势,率先在国内市场开拓了磁悬浮离心机的应用开发。

青岛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_楼宇自控系统中央空调系统_武汉空调自控

在公共建筑中,中央空调系统能耗占建筑能耗的50%以上。 海尔最具优势的磁悬浮技术,不仅大幅提升了中央空调的能效和运行稳定性,而且相比普通方案节能效果提升50%。 在建筑节能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海尔的技术将大大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轨道交通作为建筑节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海尔磁悬浮离心机的服务对象之一。 据统计,海尔中央空调先后拿下深圳地铁、南京地铁、天津地铁等20余条线路。 海尔中央空调也凭借磁悬浮离心机技术,在轨道交通行业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以单项工程超亿元的深圳地铁14号线为例,采用以62台海尔磁悬浮中央空调为核心的高效机房解决方案,风水智能控制系统空调系统采用联动,为项目提供智能、节能、舒适的地铁新风解决方案。

该方案稳定性高,适用于地铁环境的全天候运行。 此外,它还拥有智能环控控制系统,最多可提前45分钟进行故障预警,大大降低了故障率。 通过这套控制系统,用户可以在手机、电脑上看到能耗曲线等信息,还可以进行集中控制和分区管理,不仅在运行上节能,在维护管理上也很节能。

目前,行业内已有36家企业进入磁悬浮离心机市场,海尔中央空调连续14年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第一。

3、美的:打出四大王牌产品的“组合拳”

为更好地满足市场对商用中央空调的需求,美的中央空调在2019年推出了全新的“商用空间”综合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集成了M-BMS智能楼宇管理系统、思南系列磁悬浮变频离心冷水机、MDV7系列全直流变频智能云多机组、火焰系列全直流变频低温空气源热泵单元。

其中,M-BMS智能楼宇管理系统是美的针对楼宇设备开发的综合自动化管理平台。 据悉,它可提高建筑舒适度20%以上,减少用电量30%以上,减少设备管理人员50%以上,提前11年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

显然,这套系统不仅会在节能技术方面与前两个品牌“较量”,还会提升美的在商业写字楼和大型商场的竞争优势,增加中标概率。

据不完全统计,在已开工建设轨道交通并进行暖通设备项目招标的34个城市中,美的中央空调中标28个城市的地铁暖通项目订单,覆盖率达82%。

不过,虽然表面上看,这些本土大企业已经在商用中央空调市场为自己赢得了一定的优势。 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从技术、产品还是综合实力,他们与美国、日本的几大中央空调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业内人士表示,在大多数商用中央空调项目的竞争中,本土企业之所以能胜出,主要是因为价格低廉。 但显然,单靠价格优势无法支撑这些国产品牌在商用中央空调市场的霸主地位,综合实力的提升更为重要。

格力有意继续聚焦中央空调核心技术。 2020年9月,格力自主研发的核级冷水机组通过专家鉴定,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我国构建绿色低碳体系的大背景下,格力科技将获得更大的优势。

海尔率先研发物联网中央空调。 在持续完善物联网云服务平台建设的同时,推出行业首个物联网中央空调应用标准,加速行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 目前,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生产效率提升24%,能源利用率提升14%,运营成本降低8%,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3%,实现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美的遵循2019年发布的“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核心发展战略,将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控制、AI算法、云计算等技术注入楼宇建筑,准备在“智能楼宇市场”。 努力吧。 据悉,2020年11月,美的中央空调事业部正式更名为暖通与楼宇事业部。

从长远来看,无论是核心技术创新还是产品品质升级,都应该成为本土企业的重点课题。 只有不断积累,打造更强的竞争力,才能真正在中国商用中央空调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内容由【螳螂财经】原创,

名字是品牌形象的第一符号,名字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影响到用户的情绪。 因更名而引起风波的案例太多了。

于是,2月25日,华为安全官方微博宣布,华为智能安全更名为“华为机器视觉”,成为科技界颇为热议的新闻。

2019年8月,华为智慧安防在商业战略发布会上推出了品牌名称和新一代全息感知数据智能产品矩阵,跻身智慧安防领跑者行列。 行业标志。

那么,时隔半年更名之后,华为对于安全和机器视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成为了这次行动的重点。

华为换品类将给整个行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也成为即将推出新名称的序幕。

智能安防毕业考试:AI改变的“土味产业”

墨湖有一句流行语——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厘清定义,是洞悉事情原委的前提。

此次华为智能安全更名活动,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安全、机器视觉技术,以及它们与企业、社会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如今互联网科技公司和传统安全公司所倡导的“智能安全”的核心是什么?

2017年,人工智能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科技词汇,其机器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应用热点开始受到业界关注。

巧合的是,2016年年底,引领安防数字化转型的“平安城市”建设即将落下帷幕。 市场上技术和产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价格战开始了。

一方面,人工智能正在寻找可以快速落地的应用场景。 同时,安防市场的海康威视、大华、宇景等品牌也需要借助新技术实现差异化。

就这样,机器视觉与安防产业在2017年达成了第一次合流,并很快发展成为AI产业化和市场化最为成熟的领域,这也让华为、百度等一批科技公司“后来居上” ”

原因不难理解:

首先,判断、决策等“智能能力”成为提升的重点。 智能安全对硬件设备的要求,由前期的“清晰可见、安全包围、触手可及”,转变为“可查询、可分析、可预测”。 也就是说,它从硬件防御(主要是摄像头)的数据采集延伸到更智能的分析、判断和预警。

例如,智能安保人员追踪需要以智能感知硬件为基础,以人脸识别技术为核心,以视频结构化处理为前提,以云服务高通量计算为支撑,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在数据上。

此时,完全自主的高性能深度学习算法,是否拥有强大的计算平台保障,智能软硬件适配的开发能力,成为安防领域新的竞争力。

此外,智能安防与传统安防系统也存在本质区别。 如果说传统安防是基于“物理防御”,即通过数码相机等的布设和改造,那么人工智能(或机器视觉)则是基于基础算法模型、基础硬件、细分场景和解决方案。 等综合系统防御。

华为软件定义相机SDC,采用专业AI处理器,打造澎湃算力; 基于“鲲鹏+升腾”的智能视觉平台IVS,超强算力,智能开放; 而Store是首个基于智能视觉和感知的智能视频算法商城,贯彻了华为开放生态的理念。 在三驾马车的驱动下,华为智能安全以开放的架构、深度的软硬件解耦、聚合生态伙伴算法,有效支撑多元智能应用,打造智能防线。

这也是为什么传统安全公司可以尝试通过集成SDK、组建专业团队的方式切入机器视觉领域。 非传统安防行业的企业也可以凭借技术实力,以猝不及防的速度切入安防行业,重新定义市场格局。

至此我们可以理解,是机器视觉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安防这个“土工业”。 通过智能系统与智能硬件的高度结合,重塑用户体验,甚至改变整个产业链。

当“智能安防”理念深入人心,机器视觉的产业升级是否就此告一段落?

显然,华为打造的智能安防只是AI在社会中觉醒的第一步。 完成了“能力输出”的华为华为是否生产楼宇自控设备,显然是有野心的,应该往更高的方向发展。

机器视觉进入2.0时代:华为的新长征

那么,接下来等待华为机器视觉的将是怎样的星辰大海呢?

恐怕还得从技术本身的应用潜力说起。

安防之所以成为机器视觉的首选,与其数字化成熟、应用场景清晰不无关系。 总结起来就是“有效、有效”。

随着万千行业的数字化迭代,机器视觉是否有希望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华为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事实上,早在更名为“机器视觉”之前,在2019年10月的安博会上,华为就已经带领该技术从安防领域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延伸,借助一站式智能视频算法商城——门店,输出相关模型,让万千行业用5G+AI+视觉技术搭上智能时代的快车。

从最新的官方信息我们知道,华为机器视觉的最新定位明确描述为“万物入口、行业数字化把握、智能世界之眼”。

至此,华为通过大刀阔斧的“正名”,将机器视觉技术从“安全”、“防御”的角色中分化出来,正式向“万物感知核心”演进。

当然,要应对这一新挑战,华为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

1. 做什么?

总之,就是要加强机器视觉的应用范围。 从早期智能安防的重采集、重感知,开始向考验更多智能能力的领域交付系统级“大视频应用”。

例如依赖实时视频感知的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AGV(自动导引车),需要视觉系统进行动作和交互的机器人,自动完成高精度检测的工业视觉机械臂等.,甚至更智能的安防系统平台可以借助更强大的机器视觉技术来实现。

2.怎么做?

当机器视觉走向更广阔的领域,不再单纯依赖视觉能力,还需要加入自然语言处理、边缘计算能力等智能终端传感器,共同发挥视觉数据的效用,驱动千家万户的数字化转型行业。

显然,这个千亿市场考验的不是一家公司在一城一池的战斗力,而是在5G、AI、云、机器视觉等综合能力的布局上,不容有短板。

这不难理解为什么华为在今年1月份组织架构调整,新增第四大BG Cloud&AI,将工业视觉、自动驾驶等融入工业智能。

接下来,华为的机器视觉必然会得到华为技术生态更强大的资源支持和滋养。

3. 谁来做?

解决了路径问题,接下来就是要面对执行层面主体的争论了。

我们知道,华为的传统是恪守业务边界,不做应用,不与客户争夺市场。 那么,“万物感知”的愿景应该和谁一起打造呢?

壮大机器视觉的产业生态,实现技术的开放共赢,惠及相关从业者,是华为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借助一站式智能视频算法商城,广泛输出可运行在华为软件定义相机和智能视觉平台上的第三方优秀算法,满足金融、能源等众多行业的智能定制需求、教育和公园。

比如人脸识别签到在办公场景的应用、自营餐厅的菜品识别、是否合规佩戴口罩、头盔等安检,都让机器视觉深入并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实用方便的形象。 生活细节。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些传统安防巨头也开始向“基于视频监控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这或许也从侧面说明,华为更名背后的场景升级,不仅是华为和人工智能自身的技术溢出需求,也是安防行业技术负荷饱和时会出现的必然选择。

刚刚起步的华为机器视觉在哪里?

3月初,华为的机器视觉也将进入另一个战场。

它将以怎样的面貌改变我们的生活,传递怎样的价值,可能是你我这样的每一个普通人所关心的。

按照技术和产业发展路径进行推演,我们认为应该在三个方面发生较大变化:

一是做好深度安全。

如前所述,安防是机器视觉技术应用最成熟、最完善的领域,本质上是华为机器视觉业务的压舱石。 所以更名并不意味着告别“安全”,而是升级。

尤其是目前,智能安防刚刚完成市场需求的重新定义。 随着数据分析决策和前端感知技术的不断深入,端侧智能化将得到提升,未来将释放出更多、更丰富的新应用。 这是华为“云边端”战略的重点。

数据显示,到2022年,智能安防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0-50%左右。 比如很多以前不被重视的地方和领域,比如社区、银行、酒吧等都会被补充设施,人脸识别等算法的提升也会给门禁行业、金融、和公共安全。

二是整体智能化水平提高。

除了场景的拓展,我们发现更精彩的是技术本身的迭代变革。

以安全为例,之前是解决一个点一个点的需求,所以前端硬件-网络传输-后端浅AI的模型基本可以满足。 但随着华为引入更高性能的机器视觉算法、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协同等技术,智能视觉系统可以更好地解决长期问题,比如对社区整体防控的实时监控,主动预警、查漏补缺,未来甚至可能发展到全城。

第三,引发人工智能的新可能。

智慧安防、智慧城市的发展如火如荼,但这其实只是AI时代的序幕。 有很多机器学习能力还没有被各行各业所了解和接受。

视觉是信息获取最直接、最高效的门槛,其在工业智能化过程中的应用自然让人充满想象。

结合AI算法、芯片、大数据应用的“大视频应用”,能主动了解一切,能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惊喜。 这大概就是华为机器视觉想要探索的未来。

完成第一阶段探索的华为,接下来将乘风破雨,远赴大洋彼岸,追寻机器视觉新大陆。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海贼王》里的一句话——我不会统治这片海域,在这片海域,最自由的人就是海贼王!

手握科技之桨,不断冒险,华为有资格做这片工业海洋中最自由的人。

联系我们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琼ICP备2021009423号-1 Copyright 2021 康沃思物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