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各省市布局未来产业“三度”优势彰显

发表时间: 2023-04-15

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航天发展、氢能等前沿技术和产业转化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计划和储能,规划布局了一批未来产业。 近期,上海、深圳、浙江等省市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力图增强发展动能,重塑区域竞争优势。

关于未来,充满了可能性。 什么样的行业可以称为未来行业? 如何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澎湃新闻与上海中创未来产业研究院联合推出“抓住未来产业”专题报道。

自上海市于2022年9月发布《上海市建设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以来,上海各区县也在加快步伐,全面推进未来产业布局。 未来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现有的基础,那么各区县有哪些优势,哪些短板需要补强? 本文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分析该区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 以及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路径。

静安区市北高科是上海市首个以大数据为主导产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图片来源于网络

静安区地处上海中心城区,在巩固商业、金融、专业服务等优势领域的基础上,推动数据智能、生命健康、创新设计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最近几年。 在服务和生态支撑方面,静安区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中心城区得天独厚的整合优势,但也面临着硬核企业集聚度不够、创新资源相对薄弱、创新能力有限等制约因素。增量载体的空间。

一、静安区未来产业布局“三度”优势凸显

1、产业基础兼容:数据智能+生命健康+创新设计融合发展

静安区是上海首个以大数据为主导产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在“云、数据、智能、链”产业优势明显。 的崛起,对未来的产业布局具有一定的潜力基础。

数据智能行业突出特点。 以“市北数智生态园”为引领,市北高新区集聚了近600家数据智能企业,将支撑静安区未来智能与数字融合的新业态发展。 大数据方面,经上海市经信委认证的大数据企业超过170家(核心大数据企业占上海三分之一),代表企业有灿睿科技、梦创双羊、展略数据等. . 其中,灿瑞科技已在科创板成功挂牌。 在区块链方面,静安区打造了上海首个区块链主题产业园区——市北区块链生态谷,聚集了蚂蚁链(区块链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全球第一)、万向区块链、嘉楠耘智(全球第一股区块链股票),以及70多家上下游企业和平台。 2022年被评为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试点(上海市唯一)。 人工智能方面,和合信息、小鹏汽车、天翼数字生活、翔航科技等一批人工智能应用企业已入驻园区。

生命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世界知名医药企业总部在静安区加速集聚,数字医疗等创新产业初步形成,在未来健康领域的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优势。 在全球药企布局方面,全球药企50强中近半数以总部、分公司、研发中心等形式落户静安。 如辉瑞、飞利浦、百时美施贵宝等都在静安。 在数字健康发展方面,静安区聚集了一批AI+药物研发、数字化临床管理、数字化平台服务的代表性企业,如阿斯利康医疗人工智能(AI)创新中心、优临医药、信义科技。 在医疗转化服务方面,第十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科技创新园被纳入上海健康服务业“5+X”空间布局,有效弥补原研药和临床医学的短板。

创新设计驱动未来产业转型与落地。 与传统工业设计不同,创新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嵌入全产业链,涵盖产品解决方案全过程的系统性创新活动。 产业化意义重大。 静安集聚了动魔、风雨筑、晶数科技等一批创新设计领军企业,拥有百雀羚产品创新设计中心等3个市级设计创新中心。 近日,世界顶尖艺术设计学府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设立的帕森斯中国设计创新中心正式落户静安。 静安将以该项目为引领,探索创新设计赋能未来产业发展的先行示范路径。

2、应用场景赋能:消费+文创+医疗多场景驱动未来产业

静安区作为中心城区,商业、金融、文创、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 同时,拥有丰富的城区医疗资源、基础教育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全球场景赋能,推动未来产业应用落地。

在消费场景方面,静安区着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数字化示范区”建设。 以南京西路为代表的商圈在打造数字展厅、提供沉浸式商务体验、虚拟购物体验等方面优势明显。 在文创场景方面,静安区的影视和电竞产业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聚集了300多家影视公司和VSPN等多家知名电竞公司、动视暴雪、网易文化等,为静安区布局XR终端产业,为XR动漫影视、XR电竞发展提供支持。

在医疗场景方面,静安区拥有华山医院、华东医院、第十人民医院等15家综合医院,也聚集了一批专科医院和第三方医疗检验检测机构,为促进临床转化研究和数字化医疗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

3、服务生态支撑:科技创新载体+转化平台+专业服务多维度助力

未来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优质载体空间的保障; 另一方面,对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专业服务要求高。

在科技创新载体方面,静安区已形成以科技园区为龙头,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国际众创空间为支撑的多元化创新创业载体格局科技委楼宇自控,提供高——为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提供质量发展空间。 其中,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园面积3.31平方公里。 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核心承载区。 大宁功能区通过“园区+基金”、“招商+投资”,实现了“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数字安全、智慧健康”三大科技创新产业集聚

在转化平台方面,静安区拥有中国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上海市创新与节能技术促进中心、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协会等 科信号、国药化学试剂、上实龙创智能能源科技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同时,还汇集了上海大数据中心、华为上海区块链生态创新中心等数字智能产业功能平台。

在专业服务方面,静安区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3年多,聚集了78家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专业机构,不仅涵盖金融、广告、会计、咨询、法律、人力资源、检测认证专业服务机构,包括SAP(软件服务)、CASCO (信息技术服务)、宝尊电子商务(电子商务)、Xnode(国际创新创业服务)等全球创新服务商,将提供In未来,该行业的跨国公司将深耕中国市场,本土企业将扩大海外布局提供有力支持。

二、静安区未来产业布局面临三大不足

总体来看,静安区已经具备了未来产业的潜在基础和现有产业体系新动能的涌现,但也面临着几个不足:

一是骨干企业集中度不够。 目前,区域内获得市场融资的创新型企业总部、独角兽和准独角兽、创业硬核企业相对较少。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行业发展较快,但规模较小,且以应用企业为主,前沿核心技术研发相对薄弱。 全球药企主要在静安区开展投资管理、药品进口等相关业务,很少涉足药物研发。

2.创新资源相对薄弱。 与杨浦、徐汇等中心城区相比,静安区缺乏与未来产业、优势学科和全球顶尖人才相关的高校和研究所,缺乏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大型企业。 级创新平台。 该地区的创新投资需要加强。

3、增量载体空间有限。 静安区作为中心城区,缺乏可大面积开发利用的增量科技创新空间。 同时,能源消耗和环评标准较为严格,企业运营综合成本较高。 对大多数处于初创阶段的未来工业企业没有吸引力。

三、静安区未来产业布局的三点建议

把握新时代静安区“中心城市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定位要求,立足区域产业基础,扩大多元化应用场景和专业服务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破解瓶颈,前瞻谋划 一批未来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爆发式增长的未来产业领域,打造未来产业特色集群,提升未来展示能力市内的工业。

1.发现和培育一批创新潜力企业。 针对未来产业技术快速迭代升级的特点,加强与科​​学家、企业家、创投、专业智库的合作,整合多方专业力量,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发现和选择机制。 综合考虑产业爆发性增长潜力、企业突破创新潜力,以及团队能力、融资情况、市场估值等标准维度,建立未来产业企业认定标准体系XR终端、数字健康、创新设计等领域。 、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硬核企业。 引导创新、金融、金融、服务等资源向潜力企业倾斜,择优精准扶持。

2.建设升级一批科技创新平台。 放大静安区区位优势、人才优势、总部集聚优势,吸引一批全球大企业创新中心落户数字智能、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 鼓励区内企业与市内外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平台、检测认证平台等。 支持区内企业参与市内外新兴产业创新联合体。 依托区域内“全球服务商计划”,构建多元科技服务产业链,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

3、释放打造一批特色载体空间。 审视评价区内建筑可利用资源,根据特定产业对创新空间的特色需求进行适应性、定制化改造,打造一批主题鲜明、产业集聚、服务精准的未来产业建筑地标。 创新存量土地资源利用模式和机制,探索突破规划用地属性,将区内传统商业空间和闲置办公资源转化为科创空间和孵化空间。

(作者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首席行业分析师、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唐丽珠)

□长江日报记者谭芳陈洁

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月29日,武汉“新年第一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暨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会召开湖北卫星楼宇自控创新服务,传达了武汉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的坚定决心和担当。创新风起云涌的时代。 强大的信心。

一季度以来,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骨干企业“挂帅”攻克核心技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选择留在武汉“打拼” “……

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浪潮涌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加速成为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2月20日,武汉光谷公布了2023年大科学装置建设规划,一年内建成运行2个,开工建设3个,实施2个。 三天前,该区新建的电子元器件与装备制造创新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

同时,华中科技大学参与建设,湖北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升级项目初步设计顺利通过评审北京教育部.

这些“国之重器”将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几乎与此同时,光谷滨辉生物溶瘤病毒产品OH2注射液率先被纳入突破性疗法,OH2注射液获得FDA对中国自主研发溶瘤病毒的孤儿药认定。

国内首台心力衰竭介入治疗器械——D型心房分流器由武汉微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同时也完成了入组上个月的国家多中心临床试验。

首颗互联网智能遥感科学实验卫星“珞珈三号01星”承载了“多模”、“智能”、“互联”等多项实验验证任务。 过年期间,“科研不休”。 在李德仁院士的指导下,团队成功打通了卫星与手机的双向链路,创新性地实现了与地面5G互联网的融合。

走进位于东湖高新区东部的湖北东湖科学城建设工地,施工如火如荼。 科学城核心区——光谷科学岛,科创中心一期工程主体楼已建至8层,多台高低塔吊吊装建材有条不紊地。

东湖科学城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项目稳步推进,脉冲强磁场大型科学装备优化升级工程建设启动,湖北5大实验室建成投入实体运营……武汉创新的“硬核”实力正在加速积累。

“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取得更大进步。”

武汉牢记殷殷总书记的嘱托,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自主可控。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批骨干企业“挂帅”攻克核心技术

为鼓励科技创新,武汉市明确今年将实施10项重大科技专项,以“公开清单、引领引领”的形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最大程度单个项目支持3000万元。

揭榜即令,统帅即出。 3月3日,航天网揭牌的重大专项“基于大数据的工业控制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智能控制平台”项目在东西湖正式启动。 航天网联、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方“强强联手”成立创新联盟,攻克网络安全相关技术难题。

在科技创新特别是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武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答题者。

走进武汉蓝鼎智能医疗有限公司一楼,记者看到,蓝鼎自主研发的宫颈癌智能筛查机器人正在不停地采样、分拣、分类。

据了解,蓝鼎科技组建的智能扫描矩阵()搭载多项黑科技。 其智能机械臂采用6个自由度的多个高精度集成关节轴,可在其行程空间内灵活变化。 这个姿势就像人的手一样灵活,牢牢抓住样品玻片,换玻片自​​如。

在江苏白鹤滩输变电项目中,率先应用的常规直流+柔性直流混合级联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由中国新科光缆技术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武汉加速布局,与此同时,该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在扩大“生态圈”。 目前,东风岚图汽车生产线已全面实现数字化生产; 另一方面,华工科技打造的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产业化基地将于今年6月正式投产。 届时,新能源汽车用PTC加热器年产能可达500万套。

在不久前举行的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大开局”对接活动·汽车与光电信息(首都圈)专场中,以车、光为重点的36个项目签约金额超过2亿元。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技骨干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2023年,围绕科技创新这个关键词,武汉制定了一系列目标,包括突破1.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9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超过 11.5%。

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越来越多人才立志在武汉“干大事”

回到武汉仅一年,“95后”大师王如倬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攻克了多传感器舱外感知难题,并获得实用专利。

“回到武汉研发智能驾驶新技术,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去年,我从深圳回到武汉,加入了深耕智能的科技公司武汉极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深度学习算法工程师。

王如倬很早就知道极木智能的创业故事。 2011年,极木智能在武汉成立,成为国内首批该领域的智能驾驶科技创业公司。 如今,公司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国内外30多家车企提供定制化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公司创始人程建伟和自己一样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怀着创新创业的热忱,王如倬被武汉在该领域的前沿布局和人才政策所吸引,立志要在武汉“大干一场”,加快推进智能驾驶。 程序升级。

“90后”徐华生从深圳归来,参与国内第一条全自主氢能双极板焊接自动化生产线; “90后”曹思阳回汉后进入企业,参与研发了国内第一台超薄玻璃微纳切割设备; “80后”程维海归,现担任华工激光副总工程师...

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选择与武汉“双管齐下”。

“科技创新靠投入,靠人才”。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光谷累计留住大学生55万人,平均每天有超过300名大学生加入光谷,继续位居全市第一。

2023年,为更有活力地聚集一批懂技术、懂产业的高端人才,武汉设立了10亿元的人才发展基金,用于核心团队面临的团队后续投资在技​​术研发、项目孵化、创新创业等过程中,股权激励等实际需要,不断释放人才创新潜力。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武汉正在加快科教人才优势向创新发展优势转化。

[版本 3]

联系我们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琼ICP备2021009423号-1 Copyright 2021 康沃思物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