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进步实际上正在影响着人们,给我们带来更智能、更便捷的生活。
海信中央空调作为一家立足于科技创新的领军企业,很早就开始了基于云技术和物联网的技术解决方案,让这些互联网行业的前沿技术与传统行业有机结合。 作为海信5G中央空调的代表产品,海信荣耀家5G版中央空调有哪些黑科技呢?
1. NB-IoT模块
海信中央空调在2017年业内率先推出5G NB-IoT模块。简单来说,海信中央空调不依赖宽带、路由器等海信楼宇自控,可以自动连接到只需插入电源即可上网。 不仅不与现有手机信道冲突,而且覆盖能力强,不仅可以满足农村等广域覆盖,地下车库、地下室等深度覆盖同样适用。
2、云平台
强大的海信云平台可服务超过4000万互联网电视和智能家居用户,实现日常TB级数据传输、存储和分析。 此外,海信云平台与售后服务系统联动,可实时监控用户空调使用情况。 如果出现故障,可以第一时间将故障信息传送给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可根据故障前的运行参数准确定位故障原因,并提供维修方案。
3、远程智能控制
用户只需一部手机,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监控和控制家中空调的运行情况。 此外,海信5G荣耀家用中央空调还融入了更多人性化的功能,比如离家模式、在家模式、睡眠模式等多场景模式选择,以及空调未开启提醒。关闭离家1公里等,一切为了用户更轻松便捷地享受舒适生活。
文|新浪财经 刘莉莉
“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区别。”济南龙湖奥体乐园街的一位商户说。 今年夏天的空调和往年差不多,制冷效果好像比去年强。
事实上,这些空调背后的冷源与往年不同。 济南中央商务区(CBD)今年开始试运行集中供冷模式,已覆盖区内写字楼、酒店、商业综合体等公共建筑用户近21万平方米。 整个项目采用同一套市政管网,冬暖夏凉。
然而,这些集中供冷区域并不像一些报道所说的“不开空调室内就能达到26度”。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委会秘书长白寿岳告诉新浪财经,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不是没有空调,而是热源和冷源都有密集,还有空调。”
(济南龙湖奥体乐园街某商户空调控制面板)
冷却半径要求较高,不能完全重现
“相当于制作冷水或冷空气介质,然后通过中央空调输送,达到各楼层温度调节的效果。” 中国制冷学会科普部主任李金浩讲解了集中制冷的原理。
“集中供冷可以理解为实际运行空调,但只是空调中的冷气集中供热。”他说。 制冷也是耗能大户。 集中供冷比在每个建筑物中开启压缩机制冷相对更节能。
据济南能源投资集团山东瑞冠电能热力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崔跃介绍,夏季集中供冷、冬季集中供热采用同输配管网,但切换到冷源。 ,将7摄氏度左右的冷冻水作为制冷剂输送到与换热站相同位置的冷却站,用于冬季取暖。 通过冷交换原理,将7℃~9℃左右的冷冻水进行置换,然后进入用户端风盘系统,满足夏季制冷需求。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委会秘书长白守跃对国内区域能源项目进行了回顾和盘点。 “从早期的项目到现在,据专委会统计,中国大约有700个这样的项目,平均规模在80万到100万左右。实际上,大约有8亿平方米的项目。”正在进行中,其中约4亿平方米是幸运的。”
早在2003年,广州大学城就通过了城市能源综合利用规划,实施区域集中供冷。 整个大学城只需建设几个冷站,统一准备空调冷冻水,无需在教学楼、宿舍、食堂重复建设。 冷却系统。 2004年,大学城区域供冷系统投入使用,成为当时世界上供冷量最大的区域供冷项目之一。
2005年8月,北京中关村广场冷站投入使用。 当时有消息称,广场家乐福中关村门店、中关村广场地下空间、中关村金融中心、立德国际大厦等区域建筑的总用电负荷将减半。 据当时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用电高峰期,该项目完全依靠蓄冷量制冷,发挥电力错峰填谷的作用。负载很明显。
这些项目的冷站均采用“冰蓄冷”技术。 夜间低耗电期间,大楼空调所需的冷能以冰的形式储存起来。 白天用电高峰时,制冷主机关闭。 融冰降温。 冷站采用的区域供冷方式除了减少用电负荷外,还可以免除单体建筑自建冷站的需要,消除制冷设备产生的噪音、振动和水雾。
该技术路线至今仍在广泛采用,济南能源投资集团也在升级冰蓄冷系统。
“中关村项目本来是分两期的,规划降温面积140万平方米,一期60万元,二期80万元,后来一期只花了40万元,二期是没有建造。” 白守月说道。
当时,这些项目的收益都不是很理想。 白守岳坦言,以前很多人说广州大学城项目的效益不好,但现在这个项目的效益很好,主要是之前的项目入驻率低。 “大项目本身就带来这样的问题,把超算中心放在后面就好了。”
“第一个维度是项目本身的维度,第二个维度是投资方的维度,第三个维度是时间观念的维度,第四个维度是地方政府的政策维度,”该负责人表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家。 组委会秘书长白守跃认为,区域能源项目不能一概而论,与不同企业的增速不同有关。 “有些期货是可持续的,比如建成后入住率不高,5年、10年后入住率满了,收益就很好。”
但他也表示,冬季供暖温差大,夏季制冷温差小,可以远距离供暖,比如20公里,但制冷半径更大,”比如2公里或者2.5公里。公里是极限,其实很多细节都不能完全复现。”
用户“混搭”更有意义,地方政府受益最大?
“中国单体建筑的节能其实已经接近极致,提升空间不大,所以未来的节能要靠系统性的节能。”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委会秘书长白寿岳认为,集约化效率是未来的方向。
但他也表示,虽然这肯定是未来的大趋势,但在转型阶段也是困难重重。 “过去更多的是关注设计会怎样,其实未来一定是通过后期运营节能来实现可持续效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产业。”
白守岳说,“现在有一个误区,大家都讲技术,技术水平很重要,但实际上按照现在的发展,技术不是决策的核心,商业模式和机制才是决策的核心。”核。”
7月以来,高温天气屡屡袭来,部分地区已追平百年最高温纪录。 高温大战,全靠空调续命。 很多人关心集中供冷这样的模式能否推广到住宅,白守岳对此的看法是肯定的。
“把不同能量需求的用户放在一起是有意义的,如果都是同一类型,就没有意义,因为你不能错开时间和峰值。” 他特别提到,过去的商业逻辑认为住宅能耗低,不能集中,所以不会用于住宅建筑。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利用率是不一样的。 住宅建筑可能主要在夜间使用,而公共建筑则可能在白天使用。 事实上,两者可以移位并放在一起。 更好的。
白守岳还提到,未来区域能源一个特别大的应用就是城市更新。 “实际上,现在城市更新面临的最大核心问题是市政设施配套不足,电力不足、供冷不足、供暖不足。通过区域集中供应盘活整个存量市政设施后,实际上,一些市政设施不需要增加,或者只是小幅增加,这是未来城市更新的核心要素。”
“比如三个人,每人每天最多可以使用一瓶矿泉水。为了保证供应,至少需要准备三瓶矿泉水,但实际上,可能是A一号用一瓶,可能15号用,不过统筹下来,其实两瓶水就够了。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对于集中供冷,北方很多地方都有供热管网基础设施可以使用。 南方集中供冷需要从头投资,不是很划算吗?
白守岳认为,对于用户来说,其实是综合成本来计算的,不能点对点计算。 “建成集中式能源站后,与原来的用地面积相比,节省了很多用地面积。” “比如节省100平方米的机房面积,像北上广深1平方米的土地成本可能要2万到3万元,节省100平方米可以节省两三百万。实际上楼宇自控冷源冷负荷怎么算,很多用户不会去计算成本,只是觉得成本太高了。”
“在双碳的背景下,很多东西无法落地,基本上完全依赖政府补贴,但可以落地。” 他透露,现在北京新机场和通州副中心丽泽都在做区域能源项目。
“区域能源其实是一条系统路径,周期会很长。横琴项目10年左右,前海项目8、9年左右,广州大学城项目5年左右。”该负责人说。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协会秘书长白寿岳认为,在这种体制下,周期长,涉及部门多,牵扯到各个利益相关方。 “其实,最大的受益者是地方政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