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智慧建筑不是一个“新兴”的赛道,发展20余年

发表时间: 2023-03-06

智能建筑并非“新兴”赛道。 它发展了20多年,没有发生过“爆”的变化。

原因有很多。 例如,过去开发商认为更重要的是宣传“智能楼宇”以提高售价,而不太关注楼宇智能系统的交付质量; 从开发人员到运维方,大部分都有两个团队,而后者往往掉入陷阱。 运营效率低,成本高; 尤其对于集成商而言,降低系统复杂度和工程成本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条极其“复杂”的赛道。

单体建筑包括暖通、照明、电梯、消防、安防、能源等系统。 如果要完成设备、人、空间的在线化和智能化,这个过程涉及建筑类型、工程建设、智能硬件、软件系统、用户需求等变量。 体现在实施效果上,面对系统调试的高成本,调试周期有时长达半年,甚至一年,不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方案不规范导致方案难以复制推广。

然而,正是因为痛点和需求,尤其是在市场容量仍在增长、国产替代不可逆的产业结构下,围绕着数字化和碳减排,大量的确定性机会浮出水面。

由此,我们看到以美的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强势”进入建筑生态。

短短两年多时间,美的中央空调业务转型,成立“美的建筑科技”事业部,发布“美的建筑数字平台”,打造建筑生态数字大脑,包含园区标杆案例、医院、工厂、交通和房地产。 此后,美的开启了“智慧建筑数字化总承包”的“豪斧”之路。

建筑技术才刚刚起步

2月23日-24日两天,10场论坛,80多位顶级大咖,一场可能是近年来中国建筑科技领域最大的线下生态大会,同步社交活动在国家会议中心(上海) )落地,汇聚3000余名建筑生态从业者。

惊人的不仅限于“国内主会场+海外分会场+线上元宇宙”的规模。 思维碰撞。

为什么要建筑技术或智能建筑?

从行业角度来看,很多人认为建筑行业过于“传统”,其实不然。 它实际上是国民经济的“大托盘”。 当前火爆的新能源、数字化、双碳落地,都需要建筑行业来承担; 这么大的数额,按照建筑业GDP约占全国的25%来类比,意味着我国约有3.5亿人从事这个行业。

智能建筑扮演着技术和创新模式的最终载体。

当然,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佐证数据,比如建筑作业的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22%,建筑行业的界限也在被打破。 市场行为证明了这一点。 例如,在电网系统处于市场化半开放状态的情况下,许多建筑企业已经涌入了虚拟电站项目,光储直接-柔性建筑系统的研发,BIPV开始流行起来的曲目。

还可以看到美的楼宇科技的动作,比如先后与南方电网、中电光谷、清华大学、中建八局、万物云等合作,涉及能源计量、产业园区、学术研究、和基础设施项目。 、物业管理……毫无疑问,未来的建筑本身不仅仅是混凝土和钢筋的结构,而是逐渐走向以科技为支撑的智能体。

同样在过去的一年里,美的推出了一大批智能楼宇项目。

比如美的工业园西区,不需要刷卡开门,也不需要用手按电梯。 只用一张脸,就可以从园区门口一路走到办公室座位; 工作站上的照明和空调是按需调节的,这些都是用户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效果。

不只是在公园里。 在上海同济医院繁琐的后勤管理场景中,美的利用数字大脑“”,针对36个不同的楼宇和医疗系统,传输信号点超过20000个,实现了系统间数据的互通,满足了医院的需求. 不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需求,如物流人员可以实时掌握工单,优化管理物流配送流程。

上海同济医院运维指挥中心

背后是数字化带来的体验升级和效率提升。 整个过程类似于华为所说的数字化转型的五个层次,即全量全量连接,数据开始与场景实时同步,动态匹配客户需求有了生产要素,再上升到业务层面。 决策分析和模型创新阶段。

但是,不同的建筑类型有不同的用户需求,对应的“智能”场景也会有所不同。 美的建筑技术研究院院长孟涛表示,比如美的荆州工厂和重庆工厂的数字化更注重工业智能制造、低碳节能,而医院和园区的数字化更注重以设备管理和高效运行。 和体验优化。

ccs-ibms智能建筑_建筑智能资质_建筑智能工程年薪

当然,不同的项目案例都有共同的减碳需求。

在孟涛看来,低碳路径大体上可以分为硬低碳和软低碳。 其中,硬低碳是指“高效设备+高效运维”,而软低碳是指连接数据和硬件的碳管理平台和碳交易平台,需要算法模型的支持在它后面。

例如,前者将体现在写字楼空调系统上,即最新配置的MDV8无界多机组,年运行能效提升28%以上; 新风系统还包括热回收模块,可将多机室外机的冷凝热回收,输送至健身房淋浴房制成热水,内算热回收效率可达76%。 最后,“软低碳”能力支持碳排放数据在IOC能源屏各环节的动态表达。

此外,在本次建筑科技TRUE大会上,美的集团副总裁、美的建筑科技总裁关锦伟首次发布了美的建筑科技“GREEN FOR ONE”双碳战略,致力于提供世界上的每一栋建筑都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低碳服务。

大会还通过使用低碳环保材料、参与绿色出行、绿色住宿,全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包括设立碳信用互动问答活动,增强了观众的参与度。 最终通过自愿购买碳信用额抵消会议期间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零碳会议”。

通过美的建筑科技的一系列动作,我们将回归智能建筑赛道本身。

据智研咨询预测,到2025年,建筑科技市场规模将超过1.6万亿元。似乎意识到,过去这个行业不是很火爆,不是因为市场不够大,关键是最大的问题是每个项目都需要定制开发,尤其是完成的结果不可复制,难以推广良好的控制策略和管理经验。 这是由于传统技术带来的瓶颈问题。

尽管这条赛道上的中国企业有数千家,仅在智能建筑行业协会注册的就有2000多家,但国内企业往往扮演集成商的角色,从国外厂商采购硬件产品进行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还不够做更多创新的成本和动力,尤其是在霍尼韦尔、西门子、江森自控、施耐德等国外硬件品牌占据主导地位的环境下,市场份额超过90%。

在库存增加、人工成本上升的今天,业主开始回归降本低碳价值; 不同类型的中国企业涌现,厂商也开始正视技术瓶颈。 如果说过去20年是欧美建筑技术和理念向中国渗透和传播的时代,那么未来20年将是国内厂商走出微笑曲线底部的过程。

也许,就发展阶段而言,建筑技术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数字化总承包,智慧建筑的“主人”

为什么美的有足够底气切入建筑生态?

从宏观上看,对于像美的这样的装备制造和零售巨头来说,高速增量的红利终有一天会随着竞争格局的固化而逐渐化为乌有。 走向企业服务和产业融合之路,既是挑战,也是巨头的发展。 史上最主流的变革路径。

其次,或许可以从美的建筑科技的“前世今生”中找到一些答案。

根据2022年《中央空调行情》披露的数据,美的以15.31%的市场份额位居国内多联机和离心机品牌第一,领跑全球中央空调品牌。 起初,他们根据暖通空调强大的市场优势,调整了业务方向,并拥有良好的客户基础、产品基础和硬件基础。

在此过程中,打造“软硬件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成为扩大优势的关键一步。

原因是传统建筑包含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垂直子系统。 如果没有数字化管理的“软实力”,就无法高效协调各系统,实现系统能效最大化; 而自身“硬实力”的优势将被放大到具体的子系统中,唯有单点设备解决方案,才有可能打造端到端的综合解决方案,以匹配数字化平台的迭代升级。

具体来说,从最近两届建筑科技大会的主题也可以看出变化。 去年聚焦“新”,聚焦概念发布和对未来智能建筑的想象与探讨; 今年聚焦“实”,关注给行业、用户和社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孟涛告诉36氪,从“新”到“真”的演变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保持了开发更多“智能”硬件产品的优势。 从MDV8来看,产品本身具备很多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硬件的能力,应用数字孪生和算法对接云平台后,自主研发的云管家可以设置定时控温,通过大数据提供数据。数据。 故障预警和主动节能; 其次,还可以与电网数据对接,实现与电网的灵活匹配。

另一方面是加大“软实力”投入,追求“可复制、可迭代”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例如,欧洲研发的光储热柔性方案,实现了基于数字化能力的柔性控制,并通过样机落地不断优化。 将于今年正式登陆海外市场。

ccs-ibms智能建筑_建筑智能资质_建筑智能工程年薪

孟涛告诉36氪,他们不再是简单的硬件设备提供商,而是在逐步向完整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已经形成了从咨询服务到数字化管理,再到节能减排的端到端能力解决方案。

另一个关键点是如何解决挥之不去的“成本之痛”。 除了上述“软硬件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外,从本次发布会上也能捕捉到其他“蛛丝马迹”。

在本次大会上,孟涛提出了“DEPCO数字化总承包”的新理念,携手生态伙伴成立了行业首家智能建筑数字化施工总承包联盟。 其中,“DEPCO数字化总承包”是以运营目标为导向的智能建筑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服务模式,包括数字化咨询、数字化设计、成本采购、数字化施工、数字化运营。

具体明确了智慧建筑实施过程中的5大痛点。 一是缺乏顶层规划ccs-ibms智能建筑,建设目标不明确; 二是管理体系不成熟,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1、跨专业协作难度大; 5、传统工程思维严重,缺乏产品迭代和运营。

针对落地痛点,这个新概念或许对应数字时代的生态合作模式。 类似于“百度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英特尔的算力技术”,通过生态之间的融合和整合关系,减少产业链中间环节,实现智能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价值链闭环,进一步帮助目标企业降低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的成本。

或许,智慧建筑数字化施工总承包联盟的成立,对于建筑行业也有着同样的逻辑。 都在寻找最优成本下的利益再分配给用户,美的也有可能成为数字产业生态的“高手”。

科技场景延伸,走向“社会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首次推出线上数字空间——TRUE SPACE,是一次突破性的创新实践。 TRUE SPACE是建筑元宇宙赛道的核心场景应用之一,也是美的建筑科技数字化平台的延伸,以及低代码、前端生成能力、数字孪生能力。

作为线下展览在虚拟空间的映射,这个虚拟空间对应8个主题分会场、2个主会场、1个嘉宾社交区。 嘉宾可在线观看主题会议,参观主题对应的虚拟展厅。 同时,与线下会议点签到和游览功能打通,也支持宾客线上社交。

不过,这里的“社交”不仅仅是用户之间的简单交互,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交。 其背后是“数字化总承包”理念的升级。 核心是让更多人由内而外参与进来。 设备越多,涉及的人越多,可能性就越大。

很难判断未来会怎样。

不过,一方面,随着美的集团数字科技产业园项目的逐步实施,该规划将成为国家工业4.0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低碳绿色园区。 这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方向。

另一方面,政府公共建设、交通、数据中心、文教娱乐、医疗等领域仍将长期保持高增长确定性。 或许他们会在技术场景中提供更大的红利,这些场景最初是在元宇宙层面出现的,包括对“社交”的隐性需求。

————

当前的建筑技术创新不仅仅止步于新技术的出现,更着眼于技术改造、融合和创造的过程。 我们看到低碳、数字、智能带来新生活,而“建筑黑科技”的出现,正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变革力量。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通过信息查阅、网络投票、访谈和专家推荐等方式,评选出当前建筑科技赛道最具代表性的TOP10先锋企业。 未来,科技力量的突破与融合,将带动企业、供应链、产业上下游的协同效应增强,加速构建生态的科技化进程。

2020年9月,国家提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重大战略。 中铁六院积极响应,依托电化院,全面落实国家“双碳”节能发展战略,认真践行做强智慧城市核心业务,立足顶层设计理念,深入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战略研究和工程设计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

科学布局推动绿色低碳智慧商业发展

2021年12月,为与北京市轨道交通总公司合作研究北京市轨道交通“智慧”和“双碳”业务,电化所设立北京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团队,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相关工作。 2022年2月,电化所抓住城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机遇,总结近年来智能化、“双碳”节能等业务发展的实践探索,揭牌绿色低碳智能化研究和产业化中心。 科学布局智能化、绿色低碳、运维管理等技术研究和产业化业务,进一步统筹推进科技产业化、智能化、节能低碳四大业务板块发展,运维管理研究设计,形成了一个“专、新、特”技术的凝聚平台。 近年来,电化所绿色低碳智能研究与产业化中心在新型电源系统、新能源电源、智能交通、智能运维、和智能社区(公园)。 项目25个,在建项目40个; 已获得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5项,正在申报专利19项; 新签约项目18个。

以创新为引领,重点研究绿色低碳智能关键技术

电化学研究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绿色低碳产业。 从“源、网、车、储”不同方向,重点研究电源、机电、弱电、智能能源控制等新一代绿色低碳技术与装备。 ,全面推进公司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创新步伐。 在顶层设计方面,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纲要》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市轨道交通行动计划》,认真开展低轨道交通行动规划研究。轨道交通碳发展专业体系规划、评价与评价标准体系研究与咨询,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在牵引供电方面,开展了《轨道交通“双碳”关键技术专项研究》和《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研究》和《北京市轨道交通低碳发展行动》 “计划研究”,依托北京地铁13号线,开展柔性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技术研究;在节能业务方面,开展直流照明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磁悬浮直膨式空调技术研究机组、风水联动节能控制系统等;在智能运维方面,开展了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前端设备智能化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运维管理系统研究和智能运维系统、香港地铁数字孪生系统研究;开发可视化大数据综合管理系统智能化铁路牵引供电设备物联网管理平台和电气化工学院可视化综合监管系统平台,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BIM成果省部级二等奖; 在光伏发电方面,开展智能光伏发电关键设计技术研究,配套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储能项目,推动多项新技术新课题,同步开展科研试点、工程项目的工程示范和应用推广,加速了绿色低成本碳智能业务的发展。

服务运营,加速拓展“第二曲线”增长空间

牙化院以集团公司企业发展定位目标为导向,抓住铁路、城轨、市政、高速公路新一轮建设运营转型机遇,巩固和延伸传统设计咨询的市场基础、项目管理和总承包。 在发展方面,着力发展智能运维、低碳节能、新能源、智慧建筑、园区、社区和产业化等新兴业务,打造企业发展“第二曲线”。 在绿色低碳业务方面,先后在天津轨道交通、内蒙古、昆明市、天津北辰科技园等开展了光伏发电项目的研究设计,以及通风和南昌轨道交通通风空调系统空调系统。 碳示范项目设计等工作; 在轨道交通智能化业务方面,先后开展了上海、青岛、长沙等地智能运维系统设计上海楼宇自控弱电智能化,天津地铁、宁高线接触网管理系统设计,国家能源朔黄铁路原平分公司电源专业4C检测数据情报分析等工作; 在园区小区智慧业务方面,先后承揽了中铁弱电智慧楼宇智能智慧业务的相关工程项目,如沉阳地铁蓬江街道控制中心楼宇智能化系统设计。 “第二曲线”的成功拓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积聚了强劲动能,确立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联系我们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琼ICP备2021009423号-1 Copyright 2021 康沃思物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