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智能手表、智能电视、智能手机……这些都被用来定义智能产品,它们是日常生活中新技术发展的结果。 如果我们将它用于产品,它怎么能不用于技术先进的建筑呢?
智能建筑,又称智能建筑,再次将科技应用到人们身上,创造更加舒适、安全、高效的环境。 这个概念可以应用于住宅、商业和工业建筑。
由于物联网设备能够收集、处理和分析来自不同元素和领域的数据,因此可以实时自动控制建筑运营。 此外,可以提高这些建筑空间的能源效率、可用性、安全性和可达性。
智能建筑的目标
智能建筑可以被视为可持续性的代名词。 这是智慧城市概念的一部分和补充。 两者都寻求实现集中控制、减少环境影响并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目前,除了促进和传播可持续发展,许多公司和公共机构都在寻求优化其资源以获得更大的绩效。
得益于新的控制系统和自动化技术,可以开发出能够降低能耗的建筑,改善经常使用其设施的居住者或用户的环境,提高安全性,并通过负责任地使用资源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智能建筑的特点
测量传感器
智能建筑基于传感器、传感器和检测器的使用,它们将信号传输到中央管理系统ccs-ibms智能建筑,并将用于实时和历史可视化、分析和性能改进。 这些传感器监控容量、能耗、供应、温度等方面。
预见性维护
从监控传感器获得的所有数据都由能够进行资源优化预测的软件进行解释。 传统建筑可能存在故障,几乎看不到或可能不会注意到,但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控制系统,可以立即了解事故并避免未来出现问题。
生态效率
智能建筑是使用优化的材料和系统设计和建造的建筑,以实现最大效率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宜居
通过供暖系统,可以管理建筑的湿度、空气净化和温度,创造理想的宜居条件。
高安全性
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物联网的融合,开发了能够控制高级安全设备和系统的自我管理程序。
让我们看几个例子:
● 通过实时和历史报告随时监控建筑物访问并连接到中央系统。 这为漏洞预防和缓解提供了信息和分析。
●当火灾报警信号触发时,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结合误报次数进行分析,进行目视检查。
远程访问
如果说智能建筑中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连通性。 使用智能建筑的系统通过内部网络工作,但也通过互联网连接,允许随时随地访问数据。 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和控制可以使用用户远程进行,管理平台只需通过互联网连接即可安全访问。
---------------------------------------------- ----------
峰会预览
由千家智科和千家品牌实验室联合策划的2022第23届中国国际建筑智能化峰会将于2022年11月8日-12月8日在西安、成都、北京、上海、中国广州五大城市举办隆重举行。
本届峰会的主题是“数智赋能,碳发现新未来”。 届时,我们将携手全球知名楼宇智能品牌及专家,分享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慧安防等。 等热点话题和最新技术应用,共同探讨如何打造“低碳、安全、稳定、开放”的产业生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欢迎楼宇智能行业同仁报名参会,分享交流!
登记方式
西安火车站(11月08日):
成都站(11月10日):
上海站(11月23日):
北京站(11月25日):
广州站(12月08日):
更多2022年峰会信息,请关注峰会官网:
在网络化、数字化的今天,传统的模拟楼宇可视对讲系统正日益被数字楼宇对讲系统所取代。 与传统楼宇对讲系统相比,数字楼宇对讲系统具有明显优势:

1、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图像更清晰。 由于采用数字解码技术,100万、200万的图像显示分辨率是传统模拟摄像机无法比拟的。
二是传输距离更远。 现在小区越来越大,传统楼宇对讲系统的成本随着距离的增加成倍增加。 数字楼宇对讲系统通过网络接入,没有距离限制,远距离传输成本更低。
3、施工更容易,工期更短。 模拟楼宇对讲系统需要铺设多根网线,而数字可视对讲系统在布线安装过程中,由于采用TCP/IP方式进行传输,一根网线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可以传输音视频,甚至传输电力,大大缩短了布线流程,简化了安装过程,大大缩短了工期。

四是功能更强大。 传统楼宇对讲系统一般采用密码开锁,而数字楼宇对讲系统可以采用人脸识别/APP/指纹/密码/二维码开锁,甚至远程开锁。 有了这些功能,不仅大大提高了安全性,也大大方便了居民。
五、更高的可扩展性。 数字对讲系统,除了可视对讲、安防报警、呼叫管理等,通过扩展还可以进行可视通讯、图像存储和记录楼宇自控系统线缆传输距离,甚至控制家电、远程监控,几乎覆盖了智慧社区。所有功能。
6、系统更稳定,更易维护。 由于数字楼宇对讲系统省去了模拟楼宇对讲系统中使用的网络切换器、层间隔离器、信号放大器等设备,因此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概率更小,维护也更方便。
七、成本越来越低。 一般来说,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成本会增加。 但是,与传统的楼宇对讲系统相比,数字可视对讲系统的成本并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很多。 更少的布线、更少的设备、更少的人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