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等管线。 它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
近年来,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前期铺设的各种管线长期超负荷运行。 当地下管道泄漏、燃气管道爆炸、暴雨内涝、管道突发爆炸、大面积停水停电等公共安全问题发生时,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地下管网具有隐蔽性、系统庞大、运行复杂等特点,城市地下管网迫切需要通过物联网在线监测、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进行综合监管。
目前,在我国的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等管网中,已采用智能管网系统,以信息化管理手段保障城市地下管网科学建设、精准管理、高效运行。
2021年12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国家标准《智能管网系统》(GB/T 41004),旨在建立普遍适用于生产、设计、智能管网系统的铺设与应用。 过程中的规范。 该标准将于2022年7月1日生效。
标准中提到,智能管网系统一般包括设备层、边缘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其中,设备层的传感设备通常由管道、管件、阀门等组成。 在智能管网系统中,主要用于采集流量、压力、温度、液位、流速、位移、有害气体浓度、可燃气体浓度、阀门开度、动作次数、动作速度、启闭力矩等数据信息。
在庞大的城市管网系统中,需要实时监控的场景非常多。 智能管网依托前端传感器,感知能力强。 各种传感设备作为城市管网的传感终端,充当着整个系统的“眼睛”、“鼻子”和“耳朵”。 当他们发现环境中的氧气、温湿度、甲烷、液位和有害气体超标时楼宇自控系统管线敷设规范,会立即发出预警信号,以便管理者迅速采取措施消除风险。芽。
通过科技赋能,将看不见的地下管线数字化、可视化,形成集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整治升级于一体的现代管理模式,形成合力保障,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管控,助力城市管网安全。
近日,航天基地十大科技产业园又传来喜讯。 航天基地数据应用产业园位于航创路与神六路交汇处东南角。 经过70多天的有效施工,四个钢架厂房的主体结构已顺利完成。 ,即将进入内部安装、室外管网铺设、道路绿化等收尾工作,预计7月底完成整体工程交付,为下一步企业落户打下坚实基础。
严控施工进度严把工程质量关
航天基地数据应用产业园总用地面积约78亩,总建筑面积约16.08万平方米,绿化率35%,停车位1344个。 项目主要由7栋建筑组成,包括4栋研发车间和3栋高层研发楼(附属会议厅、餐厅等配套设施)。 一期包括4栋钢结构厂房,二期包括研发大楼和全方位生活设施。
该项目的建设恰逢雨季。 面对日益压缩的工期和场地限制,频繁的现场交叉施工让施工难度加大。 为克服各种不确定的客观条件,施工单位随时权衡过程制约因素,分阶段制定方向,经过70多天的有效施工,最终完成一期施工任务,彰显速度航天飞行,严把项目关。 品质,保证只留下经典,不留遗憾。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主打智慧园区和绿色园区的理念。 建设过程中融入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相变蓄热、中水系统等节能理念,采用全覆盖的弱电智能系统。 致力于成为区域产业落地和智慧园区的标杆力作。
行业加速布局细分领域升级发展
数据应用产业园作为航天基地十大科技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天基地落实国家政策、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5G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布局5G数据的重点内容。应用程序。 未来将主要开展5G应用场景环境营造,聚焦5G+视频产业、5G+智能制造细分产业领域,助力区域打造智能高地。
园区采取“先建后招”的模式。 目前,业内知名企业已经表达了明确的落地意向,正在进行合同谈判等细节工作。 随着一期工程的整体交付,也为下一步的招商引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
随着园区建设的逐步推进,未来将有效带动数据应用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发挥筑巢引凤效应中国楼宇自控产业基地,实现产业集聚。航天基地数据产业,着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断壮大航天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