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入驻临港昆明科技城签约仪式
12月12日昆明市楼宇自控公司,企业入驻临港昆明科技城签约仪式在昆明经济开发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举行。 12家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将落户科技城。
2021年10月,在上海与云南合作的大背景下,上海临港集团与云南省投资促进局、昆明市人民政府签署了《临港昆明科技城合作共建框架协议》。 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将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推动、引资、市场运作、滚动发展”。
项目位于昆明经济开发区核心区。 2022年8月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一季度竣工交付。项目共42栋建筑,分为功能配套区、总部功能区、智能制造区5大区域、研发智能制造区、制造区。 项目制定了“1433”战略发展规划,即依托沪滇港昆明科技城为载体,实现物流与贸易、新兴产业、高端服务、品牌资源的联动。沪滇经济合作。 ,围绕打造数字产业示范高地、产业创新源头高地、双碳产业实践高地三大高地,将在沪滇合作临港中心、科创中心等三个中心落地。交流创新会展中心、数字工贸服务中心。 立体全方位打造这个“东西协同、产业协同”的标杆园区。
“临港昆明科技城项目不仅将成为上海企业进军云南的‘前哨’,也是签约企业发展壮大的成长基地。” 临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沪滇南临港昆明科技城已全面成熟,投产后预计将集聚200多家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年税收贡献15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 将达到100亿元。
云南网记者 张彦群 见习记者 李兴文
2012年5月23日,“建筑节能运营管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上图为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总裁肖平。 (来源:新浪财经)
2012年5月23日,“建筑节能运营管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上图为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总裁肖平宣读提案。
以下为提案全文:
北京恒业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共同发起成立建筑节能运营管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智能建筑行业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组织,以共同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以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为保障,自愿结成的全国性产业合作组织。共同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建筑智能化是我国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建筑节能是我国节能发展的主攻方向。 通过创新的电气管理技术和楼宇自动化技术,将楼宇基础设施连接成智能网络,结合楼宇能效管理和智能楼宇运行管理江苏楼宇自控创新服务,通信和软件组件连接到配电系统、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能效运营管理系统 结合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现智能建筑节能增效,降低建筑管理成本,最终实现建筑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满足智能建筑的要求。
发起成立建筑节能运营管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目的是构建“政府引导、技术支持、企业参与、合作共赢”的建筑节能运营管理创新环境,解决建筑节能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智能建筑节能运营管理领域。 互认协作、缺乏标准规范体系等关键技术瓶颈; 二是推进重点建筑节能技术创新成果和标准规范产业化,提升智慧建筑节能运营管理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网络,解决产业集中、分散、分散等问题。工业化。 技术支持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等普遍问题; 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创新成果规模化产业化应用,为实现建筑节能目标提供新技术、新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
发起成立建筑节能运营管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目的是提升我国建筑节能运营管理技术创新联盟的服务水平,打造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高效协同发展和智能建筑行业的其他组织; 针对行业重大节能需求和突出问题,汇聚各方优势,合力攻关,加强应用示范,推动智慧建筑节能运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
建筑能效运营管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恒业智能建筑集散控制系统,联合国(微博)国内外科研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服务机构,创新提出综合能效运营基于智能化管理,以公共建筑、物业等为合同能源管理的落地平台。 以节能投资改造为契机,以节能能源付费为直接收入,以节能设备运维费为增值收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服务业态。
建筑节能运营管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1.整合我国智能建筑产业产、学、研创新资源,构建智能建筑能效管理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建筑智能节能产业化;
2、发挥联盟成员资源优势,从底层关键技术、应用支撑技术、客户端应用技术三个方向研究制约智能能效产业发展的若干关键技术建筑物;
3、协调联盟成员参与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和推广工作;
4.探索拓宽创新成果产业应用渠道,通过市场机制促进行业和区域服务运营商应用规模化,推动智能建筑行业技术创新成果规模化产业化应用;
5、聚焦智能建筑能效管理行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促进联盟成员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合作渠道;
六是开展智能建筑能效管理产业应用人才培养和工程技术服务,统筹组织相关资源,逐步为区内企业建立政策、金融、法律、咨询、评价、评价、认证等配套环境。智能建筑行业。
北京恒业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
2012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