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出圈,智能建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都亿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亿泰)成立于2011年,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已成为建筑节能服务行业的领跑者。2019年3月,在新三板成功挂牌。
2021年4月13日,红星资本局联合新经济发展研究院iNED发起“寻找成都最具‘潜力’科技创新企业”,亿泰智能成为入选企业之一。4月26日下午,亿泰智能创始人张扬接受了红星资本局的专访。
张扬告诉红星资本局:“我们的一个目标是通过先进的数字孪生、楼宇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打通楼宇不同管理部门和系统的边界,形成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楼宇。”智慧‘枢纽’,让建筑更高效、更绿色、更安全。”
西南地区首家“智慧建筑”上市公司
“从建筑节能的角度,我们已经解决了能源效率的问题。比如照明,从传统的白炽灯变成了现在的LED灯,这是节能的一小步,因为照明只占整个建筑能耗的20%.%.我们还需要解决机房的问题.机房的能耗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占到40%~60%.不同的建筑类型,效率的提升机房带来的也不一样,”张洋向红星资本局记者介绍。
智能建筑正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近年来,以海尔、美的为代表的暖通空调行业各家企业相继入局,纷纷推出绿色高效的智慧建筑解决方案,将暖通主机设备与智能终端相结合,实现楼宇智能温控、智能联动。 、智能启停、智能负荷控制等,助力楼宇智能化、数字化升级。
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3.5万亿元,同比增长9.9%。“十三五”期间,建筑节能被列入节能减排重点实施领域。根据《“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到2020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比例提高到新建建筑的50%,建筑面积超过1.5%。亿平方米,这将催生出一个巨大的经营市场。
“我国的建筑智能化市场主要分为两部分:新型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直接应用和既有建筑的智能化改造。”
“目前,国内90%的建筑中,制冷机房的年平均能效比在2.5-3.5之间,而按照超高效制冷机房能效比在5.0计算,现有制冷机房有40%以上的节能空间,可使建筑整体能耗降低14%以上。张扬告诉记者,“根据业内对广东省部分公共建筑供冷站的调查结果,年平均运行能效仅为2.0~3.0,站能效翻倍(比如从2.5到3.0)。 5.0),可使冷站耗电量降低50%,相当于节电10.5%至17。
“新建建筑和改造建筑的能效比是不一样的。在新建项目中,我们的效率超过机房的效率值5.0以上;由于投资回报的因素,我们也接近效率值5.0的机房。” 张扬说道。
据介绍,截至目前,亿泰智能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4项、软件专利15项,正在申请软件专利8项。公司成立以来,累计完成改造工程近120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地产项目约800万平方米,参与新建工程近300万平方米,节电20万平方米吨标准煤,在西南地区旧楼改造行业名列前茅。同时,伊泰智能于2018年5月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于2019年3月成功挂牌新三板,成为西南地区首家智能楼宇改造上市公司。
通过技术和物联网技术
让建筑更绿色、更高效
1984年,美国哈特福德市对一栋老旧的智能金融大楼进行改造,采用计算机对大楼的空调、电梯、照明、防盗等设备进行监控。这座大楼被称为“世界第一座智能大楼”。
2019年8月在上海举行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赋能-智能建筑”论坛上,上海市建筑科学技术研究会“智能建筑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将智能建筑纳入其中和绿色建筑。、云计算等技术与楼宇综合管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智慧楼宇”的概念。
“所谓智能建筑,不是装了多少电脑和传感器,它的核心是大脑,是不同行业的融合。” 此前,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毅在2021中国制冷展上表示。
智能建筑涉及建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图像显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物联网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
张扬告诉记者,“亿泰智能的核心理念是在智慧建筑枢纽中采用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以及3D可视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业主降低运营成本中的能源消耗和人工成本,因此,以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
ETIoT 3000( )是伊泰自主研发的楼宇智能化平台,提供涵盖整个楼宇投资运营、设施设备、能耗、环境及应急管理的统一集成接口,借助云连接和移动应用并确保设施更安全,产品包括边缘计算网关、云平台、应用组件、各种智能控制设备和数据中继器成都楼宇自控,可实现楼宇数字化、机电自动化、监控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和决策数字化。
“根据建筑地基的不同,智能建筑一般可以降低10%到30%左右的能耗,部分建筑甚至可以降低70%的能耗。” 张扬告诉红星资本局,“从长远来看,对于物业而言,智慧建筑的布局不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还可以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同时提升建筑的估值。”
智能建筑快速发展
愿做行业的领头羊
“十四五”期间,数字化、信息化对建筑业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巨大的潜力。如何有效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提升建筑运营、管理和服务带来的附加值,成为建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建设“智慧建筑”,既是实施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支撑,也是发展市场化建筑经济的必由之路。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及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到2020年,我国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将达到6400亿元。在可预见的未来,智能楼宇的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站在风口浪尖,智能建筑解决方案提供商迎来新机遇。但由于进入门槛高、竞争激烈,最终能从这片蓝海中获益的企业并不多。“特别是“十四五”之后,各地对建筑装修企业的补贴呈下降趋势,部分企业退出市场。”张扬说。
据介绍,2019年,在成都市商务局的牵头下,亿泰智能、成都标准化研究院、成都市建筑经济促进会联合制定了《成都市既有商业写字楼改造技术规范》 ”。
“据我们粗略统计,全国可改造存量建筑面积约为870亿平方米,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张扬自信地告诉红星资本局,“我们之前做过太多这样的案例,我们知道每个环节每个人的痛点是什么,然后用什么样的机制去解决,去克服。为了未来,我们希望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和使能者。”
成都高新区高楼林立
国际在线四川频道报道(刘江):4月14日,2016年成都高新区建设经济产业扶持资金申报工作近日正式启动。即日起至4月28日,片区内建筑开发商、建筑业主、运营管理公司、物业服务公司、第三方服务机构可按照相关要求提交申请材料。
申报项目分为专业特色楼宇建设、税收亿元楼宇、精准招商、楼宇统筹运营、配套增值服务、合格物业就业、公共设施建设等七个支持方向。建筑服务系统。经审核认定的企业,最高可获得500万元资金支持。经过初审、复审、专家评审、专委会评审、局办公会等程序,最终评审名单预计将于6月中旬公布。
成都高新区楼宇经济综合服务站
“通过支持和鼓励建筑资源的高效利用,不仅盘活现有资源,拓展发展空间,还将加快成都高新区产业结构调整,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成都高新区经贸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高新区高度重视楼宇经济的发展。2014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利用建筑资源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成都高新区建筑经济业态规划(2016-2020年)》、《成都高新区专业特色建筑培养机制"
据了解,建设政策的主要支持产业为成都高新区确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以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
截至目前,已有5批84个项目获得楼宇经济行业资金支持。
多项政策利好鼓励专业特色建筑建设
根据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建筑是专业特色建筑建设。根据《关于利用建筑资源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成官发[2014]19号),建筑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以上,成都市特定主导产业企业入住率高新区应50% 对上述及不同类型龙头产业企业楼宇综合入住率60%以上的楼宇,楼宇业主或经营管理公司可申请专业特色楼宇政策支持。
经立项审查,对符合政策扶持条件的楼宇,给予楼宇业主或运营管理公司一次性40万元至50万元补助。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的基础上每增加5000平方米,再给予20万元至30万元的补助,逐次增加后,同一栋建筑的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专业、特色楼宇是成都高新区楼宇经济的核心和重心。” 成都高新区经贸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一直鼓励社会建筑围绕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积极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的建筑。除按照相关政策奖励专业特色建筑业主或运营管理公司外成都楼宇自控,还专门针对入驻企业制定了《成都高新区专业特色建筑培育机制及特别优惠政策》,
辖区内凡能使用10000平方米以上办公面积、愿意招收主导产业、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商务、科研、产业总部大楼均可申请成为专业人才培养对象和特色建筑。申请建设经成都高新区行业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以管委会名义统一授牌确认,对入驻企业实行统计证件管理制度。纳入培养对象的建筑将以一年为周期进行针对性培育建设,
“打造和培育专业化、特色化建筑,有利于激发建筑企业的针对性、主动性,通过政企联动招商引资,形成建筑标杆项目。”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已纳入2批42个建设项目。成都高新区专业特色楼宇培育计划,培育面积220万平方米。
规范指导鼓励专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在制定申报政策时,我们实际上对既有建筑的占用情况、建筑运营状况、配套服务和物业进行了调查。我们认为,在目前良好的建筑运营状况的基础上,应该进行更规范的检查。”鼓励楼宇建立专业、完善的配套服务和管理体系。” 成都高新区经贸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本次申报中,不少项目将支持楼宇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分售楼多、中小业主租赁难等问题,政策鼓励整栋整层出售给龙头工业企业,引导整体经营。建造; 鼓励楼内多个业主共同聘请专业运营管理机构进行统筹运营;鼓励社会资本批量购买待售楼宇,并进行整体运营。
为加强楼宇配套服务建设,政策鼓励楼宇业主投资改建、扩建公共停车场、设置立体停车位等,增加楼宇公共停车位;投资新建和改建员工餐厅或公共用餐场所;发展改造升级通信网络、能源设施等基础设施。
政策鼓励建设综合楼宇服务体系。针对成都高新区楼宇密集、相对集中的特点,政策支持在与成都高新区合作的楼宇中设立楼宇经济综合服务机构,开展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并定期上报入驻企业统计信息。设立站台,合理配备楼宇联络员;搭建楼宇经济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楼宇统计、调研、宣传、培训、政策宣讲、商务交流,与行业协会、企业联盟牵头的各类专业招商引资活动。
“中海国际中心综合服务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目前服务站运行良好,得到了楼内各大企业员工的认可。” 据成都高新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于去年8月正式投产。中海国际中心综合服务站由石羊街道办事处与中海国际中心共建。服务站通过整合街道招商、国际中心建站资源等信息,及时向企业传达区域政策,为新入驻企业办理牌照。、政策执行等“一条龙” 服务,通过跟踪反馈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政企沟通协调。服务站还为建筑企业提供劳动关系管理、社会保障服务、劳动保障等一系列政务服务活动的材料预审工作,为企业职工提供所有政府的材料预审及相关咨询服务。政府服务大厅承接的服务项目。
通过优惠政策和培育机制规范引导楼宇发展,企事业单位整合资源,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提升楼宇经济质量和效益,降低成都高新区企业运营成本、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注入新动力。(成都高新区发展规划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