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太湖南岸上一颗充满活力、魅力和力量的璀璨明珠。
深深植根于绿色发展基因;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是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创业创新活跃,南太湖产业集群集聚优势,已成为湖州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以新能源交通装备、信息技术、健康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为基础,科技城、特色小镇、产业园、物流港等不同特色的载体和平台齐头并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五未来”土改、“标准土地”模式转移、“亩均英雄”改革释放活力,维宏动力、智信新能源电池、华瑞生物、等接踵而至,南太湖产业集群已成为湖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平台、主引擎和主力军。
近年来,在全省15个产业集聚区的综合评价中,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始终名列前茅。2017年,集聚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3.09亿元,增长27.1%;签约项目总投资505亿元,增长13.4%。
在“必须把南太湖建设好”和湖州市委市政府的指示下,加快赶超,争做践行“两个”理念的样板点和模范生大山”,南太湖产业集群全面发展 融入大湾区建设、大花园大通道建设、大湾区建设、南京城建等重大战略部署。杭州生态经济带,沪沪走廊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区”。
深化改革,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从追求速度到追求质量的转变,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着特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就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资源从低效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
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加大了“批未供、供未用、已用未用、建未投资、投资未达标”的“五未完成”用地处置力度,促进土地善用。开展二次开发利用,与“标准土地+承诺申报+一窗服务”三项改革有机结合,为浙江省“亩产英雄”改革“最多跑一次”贡献湖州智慧和湖州经验改革。
近年来,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湖州成为投资热点,土地瓶颈日益凸显。去年底以来,湖州开展了“五不”土地出让专项行动湖州智慧园区,其中工业用地是重中之重。湖州市专门印发《关于印发湖州市工业项目和休闲旅游项目“未用完”的通知》 因限期整改,一度错配、错配、低效的土地开辟了新的空间为土地资源。
有7项研发成果要产业化却没有土地。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原价收回一块因项目搁浅未开发的60亩土地,进行二次出售。它被德普斯拍卖。平均税收可达40万元;安美达智能高效汽车发电机项目土地使用权均为原购入。项目总投资1.86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50万台智能高效汽车发电机的生产能力。
“通过‘三尾’土地处置,土地资源闲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是集聚区‘亩均英雄’改革的生动实践,有利于提升资源供给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 南太湖产业集群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集聚区将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力争核心区土地盘活1000余亩,盘活160亩吴兴区闲置存量土地,全年关停清理南浔区、长兴区散落的200个低级和小型。完成消化“五期货”土地900亩。
“无因不能生,无皮不能成。” 南太湖产业集聚区作为湖州产业转型的主阵地和改革的先行区,不断改革创新机制,营造一流服务环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成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人才创业的新高地。
“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了土地,得益于集聚区‘标准地’的改革,为企业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今年3月6日,通过“标地”招标,以1375万元的价格拍得该案位于杨家埠北单元生物医药园XSS-01-01-02A号工业用地。这是湖州首个此级别交易的“标地”。
所谓“标准用地”,是指企业在征地前,规定了每块建设用地的规划建设标准、能耗标准、排污标准、行业导向标准、单位产出标准等。土地一并出售。企业获得土地后,发展改革部门将实行“一窗受理、一体化服务、全程代理”,取消项目前期的一系列前置审查。
之后,企业可进入承诺报告制度改革通道,对规划建设条件、环保安全标准、经济技术指标、产业政策要求等规范性标准和建设标准作出承诺。可以开工建设,跳过中间繁琐的行政审批环节。
通过“标准地面+承诺申报+一窗服务”三项改革的有机结合,企业真正做到开工前“最多跑一次”,实现全程免审批,有助于打造“五优”服务品牌,使南太湖产业集聚区成为体制机制创新区。
创新驱动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能否爬上斜坡,占领微笑曲线两端的关键。南太湖产业集聚区以湖州科技城为主体。
湖州科技城位于集聚区核心区西部,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信息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自2017年开工建设以来,以“看形象、看项目、看人才、看效益”为核心,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西安交通大学、康涅狄格布里奇波特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产业孵化中心、上海技术与材料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等11个创新合作平台项目,
是湖州科技城“独角兽”企业的典型代表。其自主研发的新型电池第三代产品技术已通过中期验收。预计明年年中能量密度将达到250Wh/Kg(250Wh/公斤)。将极大地展示其产品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威宏电力三期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建成后将形成50万只电芯/天的生产能力,总组装能力为11GWh锂电池系统。
“企业的选址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从企业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来湖州发展是明智之举。” 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湖州新能源产业创新型企业,微动力入选工信部。2017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其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湖州科技城高新技术研发的旺盛生命力:
芯启源成功获得全球第五个USB3.0芯片国际认证(国内第一);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湖州先进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碳化硅晶体项目已于去年底顺利建成4英寸生产线。正在努力突破6英寸产线……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引进项目,集聚人才,湖州科技城正在成为人才集聚、成果转化、创新发展的高地。产城融合。
“吸引人才不容易,留住人才更难。只有将人才精准匹配到相应的产业特色领域,才能吸引到的优秀创业创新人才扎根、成长、壮大,形成共赢的局面。”为城市、为企业、为人才共赢。” 谈及优秀的创业团队和高素质人才,南太湖产业集聚区相关负责人表达了殷切期待。
今天的城市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为发现和引进国内外优秀技术和团队,打造创新技术与企业、创业团队与资本、落地项目与园区、市场化运营与政府政策对接的资源共享平台。“智汇·南太湖,筑梦科技城”2018中国湖州全球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参加本次比赛的优胜队伍将获得30万至600万元的补贴资金,并将入选“南太湖精英计划”A+、A、B、C类,享受地方各项扶持政策。同时,根据项目实施情况,采取逐案处理的方式。对特别优秀的项目,最高奖励1亿元。
“此次对优秀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就是为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相关行业人才企业的对接交流,吸引更多国内高端人才、科研机构、创新企业优质项目在湖州落地、孵化、成长。南太湖产业集群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千人计划产业园、南太湖药谷、新能源产业综合体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孵化平台的建设,以及《关于加快湖州科普建设发展的二十条意见》科技城”与人才、高新技术产业、知识 随着“1+4”产权政策体系和众创空间扶持政策的实施,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将以产业升级和人才引进为核心任务,全力推动园区产业加快集聚、加快转型。快了一步。
绿色智能,
努力打造国家级绿色公园
地处风景秀丽的南太湖之滨,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南太湖产业集群的一张“名片”。按照“建设太湖南绿色开发新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太湖南产业集群聚焦绿色发展,以科技城、智慧电动车小镇、南太湖等为载体生物医药产业园,大力打造绿色产品。以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为重点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打造绿色产业功能区,努力打造国家级绿色园区。
特色小镇是新形势下产业集聚、创新升级的重要平台。南太湖产业集聚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市场定位,规划建设智能电动汽车小镇。全镇总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以“慢生活、快充、小载体、大智慧”为主题,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集智能电动汽车技术研究、制造、车联网+、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智能电动汽车。集互动体验与生活配套为一体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基地。
进入集聚区核心区西南的康山山麓,规划用地面积168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湖州新能源创新服务综合体正在建设中。“这里正在建设的是湖州新能源产业‘一厅三中心’,即智能电动汽车小镇客厅、运营管理中心、智能电动汽车体验中心、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预计今年年底交付。”南太湖产业集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助力下,南太湖产业集聚区聚集了以威宏动力、创亚动力为主力的上游企业,以安达汽配为主力的中游企业,恩驰汽车作为下游企业的主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集群效益迅速显现。
今年4月底,首批50辆36座、续驶里程350公里的新能源公路客车和50辆21座、续驶里程250公里的新能源城市客车下线,充湖州新能源缺口。乘用车生产历史空白,同时打通了南太湖产业集聚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下游环节。
如果说绿色发展是当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那么推动智能制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捷径。南太湖产业集群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按照“产城人”一体化的要求,注重平台产业规划、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 、建设规划,推进商务服务、医疗教育等、文化休闲功能等,加快产城融合进程。
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街道围绕万亩综合产业平台建设,深度完善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加快产业平台两翼建设,全面建成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努力打造“国家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示范区”;吴兴街道与上海游侠汽车签约总投资115亿元的超级工厂、智能汽车小镇等项目,打造全球主题旅游目的地;太湖度假区街道加快建设南太湖蜜月小镇、湖州影视城、绿色金融小镇等重点平台,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大湾区建设总体布局大同大源都市圈、南太湖产业集聚区正在加紧“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重大发展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构建产业集聚区主产业平台和主产业前沿的核心优势,响应湖州实现“高——高质量建设现代生态湖滨城市和全面小康社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