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初,我国提出智能建筑的概念,近40年来发展迅速。到2021年底,中国智能建筑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智能建筑专利申请量的34.1%,美国和韩国智能建筑专利申请量占28.2%, 24.6%,排名第二、第三(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
(前瞻产业研究院:全球智能建筑行业技术专利申请分布)
2010年至2021年的十年间,中国诞生了一大批从事建筑智能研发和服务的公司,其中不乏上市公司。提供智慧园区解决方案的金智科技、提供智能楼宇综合管控平台的海峡创新、智能楼宇电气设备主营业务的泰豪科技等。
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开展了智能建筑的研究。例如,他们主要专注于建筑机器人、BIM、智能工程装备和新型建筑工业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截至2022年8月,申请和授权专利数量将分别达到3700件和2000余件,已成为行业领先的智能建筑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
又如金茂集团成立金茂绿色建筑科技,专注于智慧能源系统、区域和综合能源服务、数据中心和楼宇技术;金地集团成立金地科技,研究全产业链数字化赋能;中国建设集团成立。中建科技开展技术创新实践,孵化了一批“专精创新”的中小企业。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会长黄九松指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智能建筑子系统已经全部国产化,越来越多的智能系统在大型建筑使用国货,“中国制造”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
他直言,过去我国智能建筑应用产品依赖进口,无形中增加了智能建筑的成本,阻碍了智能建筑的发展。“中国制造”的崛起无疑是我国智能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成果。
专利开发“树典型”
博智林在建筑机器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据中国建设报报道,截至2018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元,从业企业增至3000多家。得益于这些企业的努力,2020年中国智能建筑专利申请量为2350件,而美国为845件,多年来一直保持规模优势。
从城市来看,我国智能建筑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省份是广东省。截至2021年10月,智能建筑专利申请累计达1452件,其次是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山东、安徽、四川、湖北、天津。
这得益于这些省市为企业智能研发提供的优惠政策。比如,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每年评选智能建设优秀案例,响应住建部通知,评选出可复制经验和做法清单,开展智能化建设试点。
在政策的鼓励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智能建筑企业。同时,博智林入选住建部上述两个“示范名单”。其在佛山顺德碧桂园两个项目的施工机器人实践获得住建部推荐,其他三个优秀应用场景获得工信部认证。
据了解,博智林目前在研机器人近50台,商用建筑机器人31台。大部分机器人适用于全周期智能施工流程,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检测、算法等核心技术均由博智林提供。智林公司自主研发。目前,博智林拥有近50个机器人关键部件和基础共享技术在研,涵盖建筑机器人软硬件核心模块:伺服系统、传感器、控制器、齿轮系、机器视觉、机器人管理软件。
这些也让填补了全球机器人领域的诸多技术空白,尤其是在今年8月的“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亮相的测量机器人、地砖铺贴机器人、户外喷涂机器人等产品年。均获得国际领先技术奖。
“这些成绩离不开公司的大力投入和一线研发人员的辛勤付出。” 正如博智林研发人员所说,数据显示,碧桂园的研发投入到2021年已经达到33.8亿,是房地产领域投入和研发投入最高的公司。
“不过,这些只是博智林在建筑机器人子赛道上的努力,在赛道上苦苦挣扎的企业还有更多。相信大家的初衷是为了改变我们建筑行业的技术落后、安全系数和痛点自动化程度低的点将共同推动中国建设的升级发展。” 上述研发人员表示。
该系统主要克服“卡脖子问题”
研发开启智能建筑场景
在智能建筑发展的同时,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智能建筑不是单点智能化,而是系统化;项目的完成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在建筑物的长期运维中成本更高。
黄九松指出,智能楼宇项目复杂,子系统多,交叉操作多,接口划分容易不清。因此,智能建筑的系统化、产业链协同和技术含量同样至关重要。
“虽然我国智能建筑专利技术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发展阶段,因为一方面,智能建筑项目投资仅占建设项目总投资的5%-15% ,而另一方面,工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仍然难以达到。满意,但也说明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 黄九松相信。
事实上,很多企业都重视该系统的研发,并产生了可观的市场效应。
比如被雅莎收购的万安智能,经过12年多的发展,逐渐从家居智能延伸到楼宇智能系统集成、专项设计咨询和销售楼宇智能,发展成三星、松下、和美国。万特等公司的供应商和战略合作伙伴也实现了业绩的持续增长。
以建筑机器人起家的博之林,也将触角伸向了BIM系统、智能工程集成系统等产品,如博之林自主研发的BIM+FMS+WMS多机协同施工系统,已于2019年1月上线碧桂园汕头至2021年底,锦屏二期项目已开发验证,同时出动8台施工机器人、6台运输和喂料机器人、5台集中工作站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开创了新模式国内智能建设中的多机协同。
在智能建筑领域,“多机协同”是一个技术难题,因为国内外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研发主要是基于单一或多个产品的试验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效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很少进行。在多机协同研究方面,博智林可基于产品数量较多、施工过程产品覆盖面等优势,率先开发应用“多机种多机能联合作业”,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效率改进。
(博智林BIM+FMS+WMS+施工机器人多机施工系统完成验收)
另据了解,博智林近日完成了BIM系统的“卡脖子”难题——自主研发BIM图形引擎(),从而通过BIM数字化手段更好地掌控所有施工进度和状态,巩固智能工地。指挥中心。
作为BIM应用软件的核心技术,BIM图形引擎技术直接决定了BIM系统的应用成本和效果。因为CAD制图、图形可视化、数据分析都离不开这项技术的支持,而使用国外公司的图形引擎采购成本高、维护成本高、不稳定因素多,不利于保证顺利运行智能施工系统。因此,此类系统工具的自研能力和专利水平对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博之林在线分析图纸和模型)
的确,尽管近年来我国智能建筑科研专利数量大幅增加,但在国际竞争中仍存在不少“卡脖子”问题。尤其是在工程系统层面,我国建筑业更需要以自主研发为核心驱动力的创新。企业,切实为我国智能建设高质量发展带来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