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战略部署,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天坛”)医院”)实施整体搬迁工程。新医院于2019年开业,1月30日正式投入运营。由于医院面积扩大,患者和疾病结构发生变化,新医院在运营之初面临一系列运营管理挑战。天坛医院立即进行管理改革,实现了运营管理模式的体制机制创新。近日,《中国健康》杂志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永军进行了对话,深入了解医院运营管理改革实践。
整体搬迁带动改革创新
中国健康:新医院在运营初期面临哪些运营和管理挑战?
天坛医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第一家整体搬迁的大型三甲公立医院。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整体搬迁既是国家整体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首都优质医疗资源再布局的重要一环。
但在搬迁之后,这些变化让我们开始运营变得充满挑战。
首先,水垢增加,工作压力增加。新校区建筑面积35.20000平方米,是旧校区的4倍;床位1650张,增长74%;员工3800余人,增长12.5%。随着新校区规模的扩大,场地、设备、人力、物力消耗等资源消耗呈指数级增长,各项运营成本急剧增加,管理面临更大困难。
其次,新环境带来新患者,疾病结构发生变化。搬迁后,医院不仅继续承担全国神经内科疑难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还承担了首都南城和河北地区基础疾病患者的诊治工作。为此,医院增设了心脏与大血管疾病中心、风湿免疫科、肿瘤科等基础学科。患者来源和结构的变化,基础学科的发展,给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
最后,医保患者人数有所增加,经营结构也相应调整。随着基础学科的发展,就医能力不断增强,医保患者人数不断增加,收入结构也同步发生变化。 DRG支付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如何利用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契机,调整运营结构医院楼宇自控系统,在提供良好医疗服务的同时,平衡医疗收支平衡,也是医院面临的管理难题。
搬迁对医院管理改革而言,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机遇。如何使资源布局符合医院战略发展方向,既满足外部需求——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又深化内涵建设——实现高-优质、高效、低成本运营,亟需引入新思维、新智慧、新管理工具,实现运营管理模式的体制机制创新。
中国健康:2019年3月,天坛医院成立运营管理办公室。请介绍一下相关背景。
为解决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问题,使医院的发展、管理和服务逐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医院党委决定调整管理结构。 2019年3月,医院成立运营管理办公室,负责医院运营和绩效管理。
运营管理处的主要职责包括:以全面预算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以成本控制为基础,以绩效管理为杠杆,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分析评估等管理方式,将经营管理转化为价值创造,有效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率;根据医院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加强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资源的配置和优化,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运营活动与医疗业务活动深度融合,逐步建立资源化运营管理体系,对医院内部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精细化管理。
运营管理办公室团队由医疗、信息、人事、财务、绩效、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组成,从不同角度分析医院的运营情况并提出决策建议。
运营管理者是临床科室运营的“诊断医生”,智慧运营管理平台是运营管理者的“诊断设备”。通过智能运营管理平台,运营经理对各部门的运营状况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症结”“诊断”开“方”,帮助业务部门“治疗疾病”。同时,通过为临床各科室开“方”,不断推动医院各项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学科发展,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用药成本,优化收支结构,确保医院的良好运行,实现了医院的内涵。高质量发展。
“天坛大脑”提倡“数数”
中国健康:天坛医院信息化建设有哪些亮点?
医院从20多年前开始建设HIS系统,目前拥有130多个信息系统。由于历史原因,各系统在建设初期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顶层设计,导致系统之间缺乏互联互通和信息集成,建设标准和规范各不相同。为此,医院于2019年开始筹划建设“天坛大脑”智慧管理中心,将于2020年8月正式启用。该中心以智能化运营管理平台为主,楼宇自控管理为辅,后勤运营数据仪表盘,全面管理医院运营。
智慧运营管理平台将来自不同业务系统的医疗数据和来自人事、财务、资产等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数据进行整合,并浓缩为各种运营指标。通过今日关注度、年度回顾、政府考核、指标监控、科室诊断等模块对医院整体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控,对医院运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区间的智能化管理。楼宇自动化管理采用动态3D模型立体显示医院建筑结构、各科室位置及实时状态、医院手术室运行状态、电梯运行情况、门诊候诊人数病房和辅助检查区。物流运营数据板展示“综合维保、综合服务、预约、咨询、投诉”5大业务订单的实时和历史数据,及时预警和精准处理物流服务问题,提供更多为医务人员提供便捷的后勤一体化服务。
《中国健康》:“天坛大脑”如何服务于运营管理?
目前,“天坛大脑”已成为医院管理层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工具。
业务关联:智能运营管理平台整合医疗HIS系统、LIS系统等各种业务系统的信息,对各类业务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业务数据信息统一推动运营管理标准化.
价值管理:智慧运营管理平台以业务关联为基础,通过整合人事系统实现人员统一管理,通过整合资产管理数据,实现资产、物资消耗、财务核算等运营数据系统、物料管理系统和财务会计系统。公司价值管理包括业务量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收入成本数据等,将业务数据和价值管理数据统一在“天坛大脑”中,实现科学的经营管理。
运营管理:基于各种业务数据和经济数据的统一整合,将有“量”“价”的业务和财务一体化信息,运营管理将插上翅膀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智能运营管理平台解决了医疗科室与职能科室之间的信息瓶颈,通过分级授权,为各级管理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公告。通过这个平台,临床科室可以了解医疗工作的经济效益,职能科室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掌握临床科室的业务状况。
智能决策:日常行政轮班是医院管理层做出决策的重要时刻。通过“天坛大脑”,可以实时掌握医院的运行情况,如每部电梯的运行状态、各手术室的工作情况等。情况,各诊所的收治情况。每15秒更新一次数据,实时显示手术状态,比如哪个科室门诊量低于平均水平,哪个病房床位利用率低于80%,哪个NMR工作量低于标准值,后台还会给出智能分析结果,如本月科室消费占比、病房周转率、感染率等,并给出智能操作“药方”。
《中国健康》:“天坛大脑”运行以来取得了哪些成绩?
转变了临床主任的管理思维。智慧运营管理平台的使用,让临床科室主任不再只关注治疗,而是关注如何更好地治疗患者,关注科室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关注科室运营的各项指标;不再一味向医院索要绩效奖金 而是关注医疗服务收入和消费比例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本科生办公室医务人员技术劳动的价值,如何提升本科生的医疗服务能力和价值办公室。临床管理者思维的转变也带动了医院管理质量的提升。
优化资源分配。智能运营管理平台以诊疗席位、床位、空间、设备、人力等资源占用情况为基础,监控资源运行效率,为资源配置和动态调整提供客观数据。任何新的资源需求,如诊所、床位、人员、设备等,均由平台指标数据提出,并以资源效率指标分析结果作为可行性论证的依据。同时对现有资源效率进行监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配置建议。
系统建设和管理模式均实现了业务与金融的一体化。智慧运营管理平台是系统建设中实现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最佳途径,可以实现业务与经济管理的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医院创新管理模式。运营管理处在设置运营助理的基础上,实行临床科室“半日游”工作模式,即运营管理人员半天在临床科室工作,深入学习,了解医疗工作流程和业务特点,运营管理专业。知识深度整合,实现精益管理。
运营管理效率大幅提升。以 2018 年为基准,2019 年、2020 年、2021 年,门诊、急诊人数分别增长 36%、7%、53%,出院人数增长 51%、9 % 和 70%,操作总数将增加 57%。 、18%、111%,其中四级业务量分别增长86%、55%、151%。与2019年相比,2021年总服务量增加8%,平均住院天数减少1.2天,术前平均住院天数减少0.9天,吸毒比例下降3.4个百分点。 2019年和2021年,医院运营将实现收支平衡,略有平衡,提质增效效果显着。
信息化建设是运营管理的未来
中国健康:您认为推进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信息化建设是运营管理及其未来的有力工具。同时,运营管理进一步拓宽了信息化建设的外延,丰富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推进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一是管理体系建设。是推进经营管理的基础,是经营管理的“四梁八柱”。
二是数据标准的统一。要将各个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中的数据统一在一个平台上,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是梳理各类数据的标准,建立应用于运营管理的数据口径,真正实现运营管理数据化”不计其数”。门”,规范化管理。
第三个是数据可视化。可视化是一种跨越专业壁垒的交流工具,是能否推广使用的关键环节。
第四是重复验证。最需要耐心的工作是反复验证和持续改进,以提高数据管理的质量。
中国健康:您对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发展有何看法?
天坛医院作为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在未来的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将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国家相关要求为指导,按照3层9域45层163个功能点建设内容,结合医院战略规划和管理实践要求,智慧运营进一步完善管理平台,丰富“天坛大脑”的智慧。
其次,随着智慧运营管理平台数据的积累,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运营管理人员的不断培养,“天坛大脑”可以实现基于“自我分析、自动预警”的“自我分析、自动预警”。关于历史数据和自我评价经验。 , 自我管理评审”的运作模式。
三是聚焦高质量发展,围绕机构职能推进医院定位,逐步实现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的发展模式,从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运营模式,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到更加注重人才和技术要素,为现代医院管理体系注入新内涵。
文:本报记者宁彦阳
点评:孔令敏张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