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续写春天的故事|青岛高新区调研:“一区多园”撑起科技高峰

发表时间: 2022-05-26

国家高新区是地方科技创新的制高点。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其中,一区多园类型占多数,全国前20名的高新区中有16个属于这一类。一区多园,简单来说,一个高新区由多个分散的园区组成。国家高新区为何会演变成这样?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模式的优势?日前,经济日报记者走进青岛高新区一探究竟。

青岛高新区诞生于1992年,今年迎来了30岁生日。成立之初,一区有3个公园,后来逐渐增加到10个。主园区为青岛高新区。园区数量的增加,增强了青岛的科技创新实力。不过,近年来,青岛高新区的排名一度下滑。高新区的创新优势不再?重塑园区竞争力势在必行。

行业聚焦

“青岛高新区的排名近年来有所下降。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整是外因,发展有不足是内因。”长城战略咨询青岛公司总经理付萌告诉记者,2020年科技部对高新区进行调整。过去评价体系更注重“质量”,现在更注重“质量”。数量和质量”。对经济体量、企业收入比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明确了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付萌指了指记者:“多年来青岛高新区的经济规模和体量都比较小;各个园区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都不够稳定;多园区发展不平衡,管理模式存在弊端,各行政区域容易出现同质化竞争……”这些问题就像是阻碍前进的障碍。

在痛苦的自责之后,青岛意识到必须从更高的位置重新审视高新区。 “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各地要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要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品牌优势,以产业为重点打造科技创新优势,让各园区形成‘科技高峰’推动创新城市主峰拔高。”青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青岛市高新区专委会办公室主任朱铁一强调,青岛高新区发展新思路的核心是两个单词 - 焦点。

为统筹协调各园区,让各园区“各自为政”,2021年7月,青岛对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设立“青岛国家高新区管理专项”。委员会”,以青岛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长为“带头人”,通过领导班子和管理体制的调整,实现了跨行政区域资源配置的管理机构已形成。 “专委会的成立,强化了国家高新区一区多个园区的统筹管理和协调职能,打出了发展新的‘组合拳’。”朱铁一说。

以往青岛高新区各园区产业重点不够,布局相对分散。对此,青岛对每个园区的“药方”都是“重点突出”。 “我们要求园区不仅要注重数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量的提升。要认真研究园区产业结构,选择主导产业,通过‘高聚焦’形成品牌优势,以龙头企业打造强大的‘拳头产业’,通过园区间错位发展和优势叠加打造新格局。”朱铁义表示,青岛市科技局通过对标一流高新园区,结合自身优势,为每个园区量身定制“个性画像”,帮助园区打造主导产业。

山东智慧园区_智慧园区 产业_智慧园区解决方案

走进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高铁试车线、绵延数公里的厂区、各类配套企业遍布,向世界展示——一流的产业优势在这里:中国第一辆汽车“和谐号”和第一辆“复兴号”从这里出发,世界上第一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这里下线。园区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趋势,确定以高铁和地铁车辆生产、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为重点,建成了我国第一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铁技术创新中心。 “它的诞生使99%的轨道车辆核心技术实现了国产化。”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邱福贤说。

在不断强化核心技术的同时,也坚持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现在,彩蛋掉在地上的实验,不仅没有碎,还像乒乓球一样弹起来,让记者大开眼界。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新材料技术,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郭彦董事长告诉记者,“我们致力于攻克各种新材料问题。其中,高铁底部使用的水性防火涂料可用于机车,一旦发生火灾,迅速“扩大40倍山东智慧园区,形成多道防线,产品性能领先世界。这种新材料用于北京冬奥会运送奥运运动员的专列。”他们还成功的延伸了产业链,整合了自己研发的产品,使用范围延伸到了很多领域。

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像爱尔佳佳这样的优秀企业不在少数。行业“高度聚焦”,使其成为青岛首个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的园区。

位于崂山区的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在聚焦虚拟现实产业,构建产业链和创新链方面也非常有效。 “通过引进园区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将应用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机结合。”贾文生副部长告诉记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是与歌尔的合作伙伴,受集团深度合作的介绍,北航科研人员与歌尔员工在这里共同开展技术创新。”

“园区聚集了数百家产业链企业和研究机构。就虚拟现实产业的研发实力和产业集聚而言,我们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青岛市崂山区科技创新委员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部副部长李海滨表示。

“现在10个产业园区都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力争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级的产业和科技创新集群。”青岛市科技局副巡视员、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工作专员关崇良班主任说。

肥沃土壤的培育

记者在青岛高新区主园区行驶,途中看到几家公司门牌号上写着“机器人”字样。 “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们的主导产业之一,机器人产业是重中之重。今天,200多家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聚集,成为全国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孙冠妮副部长说。

为了弥补高新区在“量”上的短板,青岛仍然强调重点——聚焦主导产业,培育科技型企业集团。 “2021年,青岛制定并发布了‘沃土计划’,加快推进科技型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即培育一批质量与数量并重的科技型企业。”关崇良说。

“要专注成功,不仅要尽快赶上产业,还要持之以恒地培育产业生态的‘沃土’,缺一不可。”蔡文静部长深入参与了高新区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这个过程了如指掌。曲折和艰辛。 “聚焦主导产业培育科技型企业集团,核心是构建产业生态,科技创新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蔡文静告诉记者,他们出台了“科技创新36条”,培育科技型企业。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扶持培育体系;对急需资金、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提供最高1亿元的建设和运营资金支持。

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完善是产业生态的基础。 “很多机器人企业入驻后反映,基础研发是一个短板,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引进高端研发机构,弥补技术研发的短板。”蔡文静告诉记者。

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体系也是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通过‘揭榜、挂帅’的形式,为院企合作搭建了‘科技金桥’。”孙冠妮告诉记者,“我们选择了第三方平台和服务机构来对接企业和科研院所。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可以在平台上公布,各类科研团队和高校机构都可以公开。”列出并解决关键问题。”

提供机器人软件服务的青软创新科技是该平台的受益者。去年,他们在网上对接平台发帖寻找一种新型的AI识别技术,得到了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教授张新曼的帮助,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也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

随着产业生态的完善,众多优质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纷纷在青岛高新区“筑巢”。 “我们选择在这里创业,是因为这里有完善的产业生态。”销售总监李德义告诉记者,“作为一家专业研发制造工业机器人减震器的公司,由于地处高新区,有能力与当地大型智能机器人企业合作我们公司成立时只有11人,不到6年的时间,年销售额就超过了8000万元。”

山东智慧园区_智慧园区 产业_智慧园区解决方案

聚焦产业培育生态,终于迎来科技型企业的蓬勃发展。目前,青岛高新区主园区不仅培育了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机器人产业链科技企业,还聚集了众多世界一流、中国领先的机器人企业——青岛高新“科技高峰”。科技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抢占制高点

“‘科技高峰’既要放大‘量’能量,更要抢占‘高’点,即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做到‘科技主峰’创新城市的“科技”可以腾飞。”朱铁一直被记者描绘的淋漓尽致。青岛高新区各园区都把抢占科技制高点作为主导产业的核心目标之一,努力实现突破。青岛蓝色硅谷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走在全国前列。

走进蓝色硅谷核心区,浓郁的科研氛围扑面而来:众多“高端”研发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云集于此。 “在这里,海洋科学研究的脉搏始终与世界上最前沿的技术同频共振。”青岛市科技局区域办事处张凯告诉记者。

蓝谷可谓中国海洋科研机构的“集结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蛟龙”母港等20余项“民族品牌”重大科研成果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装备质量检测中心平台,以及国内20多所知名高校共建的校区、研究院或创新园汇聚于此,积累了强大的科技竞争力。

“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蓝谷创造了多个第一,抢占了多个制高点。”刘玉龙部长告诉记者,有我国第一艘自主设计的载人潜水器——“蛟龙”;最大潜水深度10619米的破世界纪录水下滑翔机——“海燕”;填补国内空白的“黑珍珠”号波浪滑翔机……显示出强大的未来发展动力。

在一些细分领域,蓝谷也很不错。 “我们的‘国信一号’已经研制成功,计划今年5月投入使用。”国信中船(青岛)水产养殖技术部主任曲善存告诉记者,全球首艘10船10船是国信中船与多家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万吨级巡航智能渔业养殖船“国新一号”将开创全球深海养殖新模式。

智慧园区 产业_智慧园区解决方案_山东智慧园区

“我司自主研发的双目摄像头,可以直接识别海底鱼类的大小和种类,以及其他生物的大小和大小,解决海洋牧场、海洋粮仓发展的‘痛点’ 。”王新宝副总经理告诉记者,他们研发的网状清扫机器人技术也打破了国外垄断,拥有多项专利技术。

互操作性

“每个园区专注于 1 或 2 个主导产业。并不是各个园区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而是通过协调,使园区相互联系、融合,产生1+1>2的化学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创新。一起努力。”关崇良说。

为了实现互联互通和融合,青岛高新区在主园区内搭建了智慧管理平台,包括科研机构和企业数据库。通过智慧管理平台,精准导入和搜索政策资源,促进各园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青岛高新区还积极推动各园区线下融合发展。 “我们在氧化镓晶体的研发中遇到了技术瓶颈,在高新区管委会的协调和推动下,我们联手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蓝色硅谷的研发团队,共同打造了一个氧化镓晶体材料实验室。”专注半导体 复合基础材料研究位于高新区主园区,公司董事长肖迪高兴地告诉记者。

走进公司生产车间,记者亲眼目睹了从一块基础原材料到生产出薄晶圆的全过程。 “我们已经形成了第二代、第三代半导体化合物的一系列技术储备和产业化能力。”肖迪告诉记者,“氧化镓晶体是第四代新型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和竞争重点。我们与山东大学成功合作后,将能够与国际切割竞争。 - 边缘技术。”

“去年,我们在金家岭金融区举办了‘一区多园’资源对接会,邀请了青岛科技基金、平安证券、人保健康等多家金融机构参与。 60家企业代表参会,鼓励各园区企业用好、用足、落实科技金融政策,会后各园区多家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了后续合作关系。”关崇良说,“就好像通过这次对接,这次会议得到了青岛银行1000万元技术贷款的支持,为青岛银行的飞秒激光项目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持。”除了科技创新,青岛高新区还在其他领域不断创新——青岛科技局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金融专员制度。 “目前,园区内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融资规划存在混乱,科技金融专员会给这些企业很多具体指导,推动他们的发展。”关崇良告诉记者。

山东智慧园区_智慧园区 产业_智慧园区解决方案

通过“高度聚焦”的攥紧手指和跨区域的交流融合,青岛高新区10个园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协同效应。在科技部刚刚公布的2021年全国157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中,青岛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第16位,领先2020年4位。企业产出效率创新成果、节能降耗、创新龙头企业培育、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着,创新生态显着改善。 (经济日报记者刘成)

调查笔记:有一些优势可供选择

随着政策优势的弱化,国家高新区的高科技高地优势不再突出。为了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逐渐出现了“一区多园”的模式。但由于延续了“抓眉抓胡子”的老思路,很多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尚可,但高新区的优势并没有被重铸。

重铸优势,高新区要着眼于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首先要聚焦产业,不仅要瞄准我们独特的优势产业,还要勇于放弃非优势产业。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能够凝聚的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必须集中在优势产业上,产学研结合,人力、财力、物力的调动才能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工业高地。只有形成全国乃至世界级的产业高地,才能凸显高新区的新优势。

二要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大多属于新兴产业,这决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将占据主流。这就需要政策、人才、资金、营商环境等各方面要素齐备,营造适合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良好生态。

高新区必须拥有世界领先的高科技,这样才能与自己的高点相匹配。要建设以自身独特的产业体系为支撑的科技高峰——这需要培育具有世界领先技术的企业。这种企业很少见,一定要善于从众多中小企业中发掘“种子选手”,支持他们脱颖而出;还要善于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把他们培育成参天大树。

国家高新区在品牌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依然存在。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把握聚焦产业发展趋势,打破制约聚焦的体制机制瓶颈,在聚多高做文章,真正形成新的“科学、科技集群”在国家高新区。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刘成)

联系我们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话:0791-87879191 邮箱:sales@ctrlworks.cn
琼ICP备2021009423号-1 Copyright 2021 康沃思物联 版权所有